相关内容列表
基于“中午回家”现象的家园共育初探
“乐”动食育,“悦”享午餐——浅谈中班午餐管理策略
项目化学习在幼儿园小组个别化活动中的运用——以大班项目化学习《我是动画创作师》为例
从平面到立体,关注引导性资源的运用——大班项目式学习《好吃的葱油饼》
家长志愿者项目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
生态农场 绿色体验——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幼儿生态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主题式科技节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支持大班幼儿户外自主运动
融合教育中家园合力共育的重要性——以两个随班就读自闭症幼儿为例
浅谈特殊体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3-6岁幼儿改善不良饮食习惯的研究
“小小建筑师”初长成
浅谈大班自主性游戏中开场环节的观察与调整
浅议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提供的策略推进幼儿发展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促进大班幼儿求异思维的案例研究
幼儿园环保教育园本化实施的探索
打造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幼儿园“悦”文化建设
浅谈小班自主性游戏材料与行为的关系
在头脑奥林匹克系列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实践意义

 

 
 
 
 

基于“中午回家”现象的家园共育初探
2021-09-07  作者(来源):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六幼儿园 陈露

基于“中午回家”现象的家园共育初探


    【摘要】“中午回家”成了幼儿园常见的现象之一,家长们将在园半天的孩子接走,下午去参加课外班。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对入学适应难的担忧、家长的跟风心理、对幼儿园课程的认知不够、认可度不够、家长自身理念传统等,据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

    【关键词】“中午回家”现象;家园共育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很多幼儿除了幼儿园生活外,还报名参加了很多课外班,尤其从中班开始,每天在中午就回家的幼儿不在少数。家长都带着孩子去参加逻辑思维、算术、拼音等课外班,他们认为宁可错过幼儿园的部分环节,也不能缺席课外班,家长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重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现状分析

    (一)“中午回家”的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与同事交流、随机走访班级、翻阅各班的三位一体记录,对各班上下午在园人数及请假原因做了简单统计,发现中班中午回家参加课外班的幼儿比例达到20%,大班幼儿中午回家的比例高达28%,甚至有些幼儿在每周固定的今天,会请全天假外出上课。

    (二)“中午回家”的原因分析

    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访谈、个别访谈,我大致找到了幼儿“中午回家”的几个原因。

    一是家长担心没有知识准备的幼儿难以适应小学生活。很多家长在交谈中都提到,进入小学的学习节奏很快,老师不会给孩子过多的消化时间,只有提前在课外班学习,才能为孩子奠定扎实的基础,上学后才能跟上节奏。

    二是家长的跟风心理,难以保持理性思考。当下几乎大部分孩子都会有至少一个课程的课外班,知识传授性的课外班尤其受欢迎,“智力开发”、“快速运算”、“思维训练”等等词汇吸引着家长。周围大量孩子对课外班的选择,加剧了家长的焦虑。

    三是幼儿园的课程并没有被家长认同。当前幼儿园的理念弱化了知识性、技能性的学习,严禁以练习、训练的方式灌输给幼儿知识,更主张幼儿在玩中学、自主学,更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能力发展、素质发展和学习品质。家长更在意孩子知识的获得,对幼儿园课程重要性的认知还存在缺失。

    四是家长本身的教育理念较为传统,与当下的先进理念脱轨。现在的家长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他们的理念并没有及时更新,他们常常忽视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在生活、游戏、运动、学习四大领域中,他们对孩子在集体学习中表现和获得最为关心。

    三、解决策略初探

    (一)在入园早期,请小学老师来园开展家长沙龙。

    很多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会请小学老师来为家长宣传孩子入学的一些准备事项。其实幼儿园三年都是在为进入小学做准备,幼儿园的三年都是幼小衔接的准备阶段,一些物品的准备,可以等到大班下学期再宣传,但对幼儿行为习惯、学习品质、综合能力这些素质的解读,应当提前到中班甚至是小班下学期。家长只有正确了解了孩子上小学必备的品质、习惯和能力,才能真正重视幼儿园生活,并且更加配合地做好家园合作工作。

    邀请小学教师开展讲座时,不能仅仅依靠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也要做好内容整合。各学科老师在解读要求时,幼儿园老师要将幼儿园课程内容、《指南》要求等与其有机结合。如小学语文对课文朗诵有情感方面的要求,这正好与《指南》中 语言领域中的“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语气”不谋而合,又如小学对物品整理收纳的习惯有要求,而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就培养幼儿整理玩具的习惯,这些都是无法在课外班通过训练习得的,而是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积累的。

    (二)收集教育专家的文章、视频、讲座等资料,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

    当前有很多育儿专家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视频号,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家长推送。另有许多北师大、华师大的幼教专家、学者,他们也会不定时开设讲座,也可向家长及时推送,引导家长更新理念。

    在资料推送之后,可以与家长交谈一下感受,简单聊聊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家长对专家理念的认可程度,不认可的原因又是什么,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是如何在幼儿园中落实这些理念的。

    (三)加强幼儿园课程对家长的开放内容和开放深度。

    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不重视,部分原因是因为对幼儿园的课程不够了解。现阶段向家长展示课程的平台有age06、公众号、家长开放日等,其中,公众号是家长了解幼儿园课程的最主要窗口。但幼儿园一般会将大活动作为公众号的主打内容,对平时的课程推送少之又少。即便是涉及了大活动以外的内容,也多以展示性活动、集体性活动居多。幼儿园应当更多关注《指南》所呈现的各领域的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来展示课程。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园公众号应当更加关注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教师将这些小事加以记录并且专业地进行分析和指导。如孩子的冲突,在幼儿园最为常见,教师如何解决冲突、面对孩子强烈的情绪如何处理、教师一言一行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看似平常的案例分析,能让家长看到幼儿在社会性领域的发展,而这些是难以在课外机构获得的。

    (四)提升教师观察、解读儿童的专业能力,加强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观察能力是教师专业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说,研究教育需要用好“三只眼”:一是飞鸟之眼,二是蜻蜓之眼,三是蚂蚁之眼。而我们观察儿童,恰恰需要蚂蚁之眼。蚂蚁之眼关注的是微观层面,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同样面对孩子,教师与家长相比,专业之处就体现在精准、聚焦的观察。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提供适宜性的支持策略,这些正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

    通过在职培训,深化教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拓宽相关知识,持续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可以更加丰富幼儿教师的眼界和指导能力,有利于将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好地分类整理和总结,有利于幼儿教师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系统化和成熟化。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研讨经典案例、现场观摩、在线学习等等。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家庭教育专家到学校、幼儿园讲学,与教师谈话、讨论,帮助教师解决家庭教育指导问题。学校、幼儿园还应为教师创造到校外学习、观摩或学术交流的机会,开阔教师视野,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乘“双减政策”之东风,加强学校教育主阵营的地位。

    近期,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培训机构的乱象得到了整治。孩子们是“双减”政策最大的受益人。“双减”政策既保障了孩子们正常的锻炼、休息、游戏时间,也保护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以往过量的校外培训,不仅侵占了正常的在园时间,甚至影响了晚间和周末时间。由于幼儿的精力有限,在课间时间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就会影响校内学习,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因此,“双减”政策的颁布,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保障充足的课余时间及合理开拓课外兴趣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孩子的未来有长远的好处。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教师们看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政策的出台,将减轻家长的负担,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了希望。有了“双减”政策的保障,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对当下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信心,这也督促着我们,要想更多办法去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取得实效。如此,家长们才能真正放心地、心甘情愿地把孩子白天的时间完整交给幼儿园。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