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娃娃家的争吵
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感动
对话瓜瓜
在细节中体现生活教育
案例: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
“好喝”的葡萄汁
小班游戏材料的案例思考
对区域性学习活动环境创设及材料提供的点滴感悟
学习性区域中对“情趣性”的体会
适宜的材料让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更有效
家园合作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面向新一代家长,探索教育新工作
在自然物质环境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在建筑师游戏中促进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中班主题环境创设多样化呈现方式的研究案例
案例分析:从理发店看孩子的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区角活动材料投放
幼小衔接期数学活动有效开展的思考
绘画 孩子的另一种语言——浅谈如何发展孩子的绘画能力
浅谈幼儿教师与内向型幼儿间的沟通

 

 
 
 
 

我该介入阻止吗?
2015-04-18  作者(来源):五原路幼儿园 浦嘉婧

背景:

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也是游戏频率最多的一个游戏区,很多时候我都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存在困惑。在一次小教研的参与讨论中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一个案例,让我联想到自己班级的孩子们也存在着类似的游戏行为。引发了我的的诸多思考。

实录:

   又到了游戏的时间,幼儿小林、悦悦、阳阳、小刚、小俞、小郭纷纷冲向娃娃家。

   小林眼明手快,拿到了所有的角色牌。她戴上妈妈的角色牌后开始分配角色:“我当妈妈,阳阳当爸爸,悦悦当姐姐吧”阳阳和悦悦对这样的安排很满意。旁边的小刚不乐意了,说:“是我先到的,阳阳到的比我晚,应该我当爸爸!”小林则“理直气壮”地说:“谁拿到角色牌谁决定怎么玩,是我拿到了角色牌的,我说了算。”小林又对小郭、小俞说:“你们是男孩,谁想当哥哥?”小俞对“哥哥”的角色不感兴趣,无奈地走开了。小郭只好选择了哥哥的角色。小刚还在为谁先谁后的事情据理力争,小林不耐烦了:“老师说了要互相谦让。人太多了,你去其他的地方去玩吧。”说完自顾开始“做饭了”。小刚先去建构区看了看,再到“饭店”看了看,最后又回到娃娃家。他用商量的口气对小林说:“我当小狗好不好?”小林坚决地说:“我不喜欢小狗”小刚又补充说道:“我可以看家,而且很听话的。”小林想了想,最后答应了小刚的请求。小刚高兴地趴在地上,“汪汪”叫了两声。“妈妈”和“姐姐”在做饭,“爸爸”去超市购物了。“小狗”在地上爬着,有时朝门口小声地叫几声。

 

分析:

从今天的游戏情况来看,总体有这样几个问题:

1、幼儿的常规还不太好,导致一开始毫无秩序的冲向娃娃家。

2、幼儿在游戏时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是幼儿的自我意识仍旧比较强烈,例如小林一人强行分配了所有的角色的行为,长此以往不利幼儿合作游戏的发展。

3、小刚有了质疑、协调的能力, 是非常值得鼓励赞扬的。

在观察娃娃家的过程中,我看到小林霸道的行为以及小刚最后扮演了一条小狗时,我感到很困惑,我是不是应该介入游戏呢,纠正小林的行为以及询问小刚扮演狗的理由呢?但是,看到在小林的安排下,幼儿都没有任何的疑义地游戏了起来,小刚最后也十分高兴地扮演了一条小狗时,我迟疑了。我想,既然幼儿都没有发生不愉快和矛盾,那我还是暂缓一下,先观察微妙。

在游戏讲评时,我对小刚在娃娃家的行为加以提倡,对小刚的语言表达能力给与表扬,鼓励其他孩子多进行语言的交流。可以问问娃娃家其他孩子的感受,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和幼儿一同制定娃娃家角色分配的规则,例如一人拿一张角色牌,先到的幼儿先那自己的角色即可,并且鼓励幼儿多尝试去其它的区域游戏,体验不同游戏情境的快乐。

 

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对于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时是否需要介入的问题感到非常的困惑。于是,我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阅,希望对于我指导角色游戏有所帮助。

在《角色游戏》书中指出,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把幼儿自己创造的一种以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    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    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    游戏没有社会使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因此,作为教师,除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之外,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皮亚杰常说:“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并不是教师每一次指导和介入都是有效、可行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发展、与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即并不是说,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众所周知,角色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幼儿非常乐于参与的一种自主游戏。笔者就角色游戏的特点,谈谈在该游戏中教师指导的介入时机及几点策略。

盲目地介入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所以,选择介入的时机是相当重要的。

在《游戏》指导用书中记载到教师在10种情况下需要介入游戏,其中有一条“当幼儿在游戏时发生矛盾,并向教师求助时,教师需要进行游戏的介入”以及“当幼儿的游戏行为与社会道德行为不符时,教师需要介入。”可见,在今天的游戏中,小刚和小林的行为都不符合以上的内容。所以,我感到我的等待、观察是正确的、必要的。

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对小刚做了一次了解,发现他的家里养了一条小狗,每天会在妈妈回家的时候在家门口摇尾巴。所以我想,对于他来说小狗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家庭成员,他对于小狗的行为时非常熟悉的,所以他也非常地乐意去扮演一条小狗,觉得这是在娃娃家中非常可爱的角色。因此,作为教师,我认为也不用对于小刚扮演狗的行为作出制止,因为小刚在游戏时时快乐且自愿的,为什么教师要制止幼儿快乐的游戏呢?有些青年教师会害怕一旦小刚扮演“狗”的行为得到认可后,很多幼儿都会纷纷效仿。我认为,这是无需担心的问题,因为,今天小刚的行为时源自于他的生活经验,更何况教师在游戏讲评时强调的是小刚积极与小林协商交流的优点,并不会产生部分教师的担忧。

而针对小林的行为,其他参与游戏的幼儿都没有向教师求助并且也参与了游戏,所以在游戏的进行时教师是不适宜接入的。我认为教师可以在日后的各类活动中积极推进幼儿的合作意识、分享交流,逐渐淡化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由于当下的独身子女都比较自私,因此这是需要逐步改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仅仅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活动便使我产生了无限的思考,我想,今后我依旧需要带着观察的视角不断解读幼儿,使我能够更加地了解幼儿,贴近幼儿,从而更好地开展幼教工作。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