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是完成教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
为了让活动区真正地成为儿童喜爱的乐园,在投放教学活动材料时,要考虑到材料应具有探究性、引导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一、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才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从而进一步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这里的所指的“探究”不是单纯的动手操作。它不仅仅是幼儿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幼儿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我认为,如果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完全地动脑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就不能被看作是真正地探究活动。例如,制作“各种各样车”的活动。活动一,让幼儿按教师提供折“面包车”“卡车”和“轿车”三种折“汽车”的方法,折出其中一种自己喜欢的汽车;活动二,是为提供幼儿各种废旧的材料,如各种不同的纸盒、瓶盖、彩纸等,让幼儿自己制作汽车模型。在这两个活动中可以发现:前一个活动,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幼儿过多的是以操作为主;后一种活动,幼儿进行地是一项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需要不断地思考这些材料可以做什么车,选择什么材料做汽车、怎样组合这些材料以及如何固定材料等问题。第二种活动,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所以,活动一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而活动二是属于探索活动。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在区角活动中,投放一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是最具有探究性。对与幼儿来说:“半成品”比“成品”留给幼儿探索空间、动手、动脑机会更多;“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激发幼儿完成作品的欲望。对那些缺乏经验、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来说,“半成品”更能使他们投入到活动中去。因而,教师在材料投放上要体现探究性,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
二、活动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老师一种隐性的指导。强调材料的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所以,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考虑材料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以做轮子的大小瓶盖、做车身的纸盒、各种汽车的图片等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怎么使用这些纸盒组合成汽车是车身。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纸盒组成的车身给予提示,幼儿就可以
材料的引导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互相参照来体现。例如,制作“蔬菜娃娃”的活动。教师可以给幼儿完整的“蔬菜娃娃”摆弄,然后交给幼儿不同的菜、牙签,让幼儿自己发现这些菜组合成“蔬菜娃娃”的方法。观察已有的“蔬菜娃娃”体现了材料引导性的一个关键点。在对“蔬菜娃娃”进行探索之后,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不同菜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将这些菜进行重新组合成新的“蔬菜娃娃”。另外,提供拼装图解也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娃娃”大致拼装步骤和要点通过各种形象的、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拼装图解纸,然后将材料与拼装图解纸一起提供给幼儿。幼儿会在这种引导作用下,理解拼装图解纸的作用,并按照拼装图解纸所提供的步骤完成。
材料的引导性还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可以保证幼儿对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二是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三是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三、活动材料应具有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区角就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所以,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中介,是区角活动的灵魂,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孩子们依靠材料为载体,在与材料互动与客体互动中发展,因此材料的提供很重要。我们在投放材料时,应紧紧围绕幼儿的实际需要、学习兴趣和目标三方面;提供的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使构建的区角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多功能性等,符合阶段目标、年龄特点,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在“科学区”必须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教玩具和具体事物,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有趣的哈哈镜、开锁、会变的颜色、磁铁、区分生熟鸡蛋等;其次,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准备材料。如在“美工区”,中班准备的材料大部分是半成品或一物多用的成品,让幼儿稍作加工即可完成。而大班则要准备一些废旧物品,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做,增加了难度。在 “生活区”添置夹豆子、串珠子。如,小班“我来喂喂你”的活动。让小班的幼儿通过学习“拿勺子”的动作,发展幼儿小肌肉群,培养幼儿爱的情感。如果单单是让幼儿反复地给瓶宝宝“喂饭”,相信不到3天小班的幼儿会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层次,设置不同的玩法:一是按大小。提供大小不同瓶口,找大小不同的“食物”喂宝宝;二是按颜色。在瓶子上贴上不同的颜色,找与瓶子上颜色相同的“食物”喂宝宝。由于材料多样、玩法方法不同,使简单的活动内涵被扩展了,不但包含了认知、计算、生活等内容,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较好地达到了学习目标。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学习探索的兴趣也随之增强了。
总之,在区角中投放具有探索性、引导性和主动性的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学习。在自主的创作探索和学习中,培养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同时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