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实录:
游戏正在进行着了,我和平常一样静静地旁观着,这时珈珈从娃娃家跑出来,看到我就一把抱住我说:“邹老师,我气死了。”说着,就哭了起来。我就这样抱着她,一会儿我拍着她的肩膀说:“我感觉你真地很伤心,你愿意和我说说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吗?”珈珈把我抱得更紧了,哭得更伤心了。但她一句话也没有说。这时娃娃家的 “妈妈”玮玮从娃娃家走了出来,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看着我们,显得有点担心。我向玮玮招招手,玮玮犹豫了一下走到我身边。我问:“玮玮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玮玮说:“珈珈是送奶员,她不停地往娃娃家从牛奶,我们都不要了,她还送,我们就把她送的牛奶扔掉了。”我问珈珈:“是这样吗?”珈珈撅着嘴点点头。我又问玮玮:“你把你的想法告诉珈珈了吗?”玮玮大声说:“我说了,她就不听。” 我又问珈珈:“是这样吗?”珈珈还是点点头。我问珈珈:“那你有没有把你的想法告诉玮玮呢?”珈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玮玮笑了一下,高兴地回到娃娃家继续游戏了。
珈珈坐在我身边不哭也不闹,我认真地告诉珈珈:“你以后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要不然别人会误会你的,知道吗?”珈珈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这时她的样子显得平静多了。 “那你还想去玩吗?”我试着鼓励她,可是她摇摇头继续坐在我身边,还把头靠在我的肩膀上,一直陪着我坐着。我把自己的肩膀借给她,就像一对朋友一样坐着。
分析与反思:
一、尝试共情,让我走近孩子的心里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受到了大家的推崇。当我试着用共情的沟通技巧与孩子交流时,孩子的内心体验得到了被理解、被悦纳,这时的教育充满了人文关怀,变得那么温暖。案例中,当珈珈“一把抱住我说:‘邹老师,我气死了。’并哭了起来”时,我尝试着从孩子的行为中去解读孩子当时的情绪,我尽量站在她的立场去感受她的内心体验。于是,我说:“我感觉到你真的很伤心,你愿意和我说说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吗?”珈珈从我的语气中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了,所以她“把我抱得更紧了,哭得更伤心了”。这样的共情,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与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想正是这样的心灵碰撞,让珈珈在最后选择“坐在我的身边,并把头靠在我的肩膀上”,因为这时孩子的内心觉得很安全。一种油然而生的安全感让她的负面情绪在这种被关爱的情境中得到了宣泄,使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二、学习表达,让孩子的生活充满爱
有人说:“4岁左右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中班的孩子不仅游戏兴趣显著增强,游戏内容也大大地丰富了。同时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开始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所以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试着去发现别人的存在,试着去与别人沟通、协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案例中,我一直在问两个孩子:“你把你的想法告诉别人了吗?”玮玮已经学了,可是珈珈还不会,所以游戏中出现了矛盾。“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感受别人的存在”是这次游戏冲突的关键。我想珈珈一定会从这挫败的体验中感受到关注别人存在,认同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但愿她今后能试着去感受别人的想法,只有双方都乐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沟通才会变得通畅。愿孩子们通过游戏能学会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同时去认同对方,关爱他人,让所有的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