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意义
幼儿美术是指幼儿所进行的造型艺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活动。幼儿美术是美术之基础,儿时美术教育所起的作用也是长期的、受益终生的,并且是成人阶段再受教育所不能弥补的。美术活动作为幼儿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要传授给幼儿一些技能技巧,还应充分重视萌发幼儿对美术的情趣,通过美术活动,充分表现幼儿的情感,满足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培养小班幼儿的美术兴趣,可以使幼儿尽早跨入美术大门,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幼儿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而小班初期的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加之手部肌肉发育尚不完善,因此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只是为了绘画过程中体现愉悦感,对绘画是怎样一回事也并不清楚,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和帮助幼儿了解美术活动,并使之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幼儿学习美术的动力,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对于美术活动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持续时间不长,特别是小班孩子,他们往往被美术活动中的一些小困难所吓倒,继而失去兴趣和信心。所以说,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研究的目标
1.创设环境,投放各种材料,激发小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学习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表达表现对美的感受。
三、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在观察、尝试的过程中完成美术作品,以达到培养幼儿美术兴趣的目的。
2.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在美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中,采用丰富多采的游戏形式,提供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的材料,给每一个幼儿均等的机会,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达到发挥幼儿潜能,发展幼儿个性,让每个幼儿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之目的。
四、研究的成效
(一)、开拓视野、丰富感知,是培养幼儿参加美术活动兴趣的基础
观察是进行美术活动的源泉,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为美术活动积累素材。小班的孩子,他们喜欢的是绘画的过程,对于画什么并不感兴趣。所以幼儿在绘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要通过视觉来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因此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是提高幼儿美术活动质量的基础。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就要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牢牢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去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脑海中留下清晰丰富的印象,然后用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如: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正在玩着皮球,突然,一声“季成轩在捡树叶,”马上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已围上了季成轩,研究起他手上的树叶。于是一声令下“我们一起去捡树叶吧!”引来了孩子们的欢呼,他们飞快地跑开了。不一会儿,孩子们捡来了圆形地树叶、手形地树叶、长长地树叶等。“秋天的落叶”在幼儿的游戏观察中形成了,虽然幼儿画得外形不太逼真,但幼儿因为有了感性经验所以在画时特别投入。
(二)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小鱼吹泡泡”、“小鸭游泳”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毛线”、“画气球”、“捏糖葫芦”等等。
(三)、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培养幼儿美术兴趣
幼儿运用工具的过程,不仅是技能的训练,也是绘画兴趣培养的有效手段。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画面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蔬菜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棉签让幼儿进行棉签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小汽车让幼儿滚画等。如在印章画“小猪的新衣”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切好的蔬菜(青菜、花菜、藕)等等,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衣服形的纸上,一件件漂亮的新衣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为小猪做新衣,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在滚画“马路上的车”活动中,老师为幼儿提供小汽车,让幼儿用小汽车的轮子在颜料中蘸一下,然后在纸上开,滚出一条条汽车开过的路。再如在染纸的活动中,让幼儿在老师剪好的窗花蘸上颜料,幼儿很好奇颜料怎么会被纸吸走的,就不停的尝试,然后打开就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窗花。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四)、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创设具有可参与性的美术物质环境把教室布置得漂亮,富有童趣,给幼儿营造一个美的氛围。在教室周围糊上一层白纸,并在纸上贴上几个色彩、形状各异的花草动物,造成一个对幼儿具有感染力的艺术环境。在美术角中为幼儿提供彩色蜡笔、水彩笔、印章工具,利用来园区角活动让幼儿自由地在墙上涂画。如猪年来了,用印章等工具喂小猪;亲子活动野生动物园回来后,把墙面布置成了野生动物园,让幼儿用蜡笔、水彩笔等为小动物穿上漂亮的衣服,画小草等给动物园里的动物喂食;国庆节后,把墙面布置成节日的上海,让幼儿用棉签添画彩灯、烟火。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动手动脑,观察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让孩子始终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内容变得有趣了。活动形式富于情趣,这样的活动自然会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游戏中,老师要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象,以他们自己的理解图式和形状去表现,去创造,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画什么都行,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幼儿兴致勃勃地,无拘无束地自由涂画,从而使孩子在活动中充分获得情绪和体力上的满足,形成浓厚的兴趣。如在纸上画了许多短线,幼儿说下雨了;在纸上画上一个圆和三角幼儿说是小鱼在游泳。
通过色彩游戏,培养幼儿美术兴趣。幼儿对色彩有兴趣,我就在玩颜色的过程中,使他们认识了红、黄、绿、黑、等色,再和他们在环境中寻找各种颜色,初步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欣赏能力。如我在一张纸上画好一只可爱的狗或绵羊,让小朋友用棉签或纸团蘸上自己喜欢的水彩颜料,给小狗或绵羊点画上花纹,贴在活动室的墙上。小朋友看到自己给小狗或绵羊穿上了漂亮衣服的作品又一次被帖在了墙上,兴奋不已,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久久不愿离去。
(五)、运用趣味教学,激发小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情境表演法:如在撕贴画“好吃的蛋炒饭”的开始部分,我模拟幼儿所熟悉的情景围上围裙,放上煤气灶和锅碗等:“妈妈不在家,我和爸爸来做饭,你们说做什么饭呀?”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了幼儿的讨论,纷纷帮我出主意。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各色手工纸撕开来做成黄黄地蛋、绿绿地葱、白白地米饭,放在锅中炒,一碗香喷喷地蛋炒饭就做好了,激发幼儿自己做的愿望。
2、故事游戏法:在纸画活动“帮妈妈绕绒线”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利用故事吸引幼儿还和幼儿一起玩绕绒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绒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绒线”,学习画圆圈线。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3、兴趣激励法: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要让幼儿掌握剪的技能,让幼儿为娃娃家剪面条,过年了,让幼儿剪下广告纸上好吃的东西喂小动物吃年夜饭,幼儿在玩中掌握了剪刀的使用也发展了幼儿的认知。又如我班是果宝宝班,每位幼儿都是一个小水果宝宝,让幼儿在撕贴水果后添加上眼睛、嘴巴、手、脚就变成了一个个代表自己的水果宝宝了。而在进行绘画“吹泡泡”活动时,通过游戏“吹泡泡”,让幼儿在室外吹泡泡,边玩边观察,使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画中找到乐趣,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反思
在培养小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时,要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和把握幼儿生活,预成教材和生成教材相结合,运用多种美术材料和教学形式、方法,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