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主旋律,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知道如何与人交往、相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可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游戏对幼儿的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展游戏可以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所以我在开展小班游戏时,对如何挖掘主题背景下的游戏内容进行了尝试。
一、 拓展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积累生活经验是游戏开展的基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源泉。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知识经验越多,游戏的内容就会越充实,越具有创造性。而小班幼儿欠缺的就是知识经验。为此,老师除了在平时日常的活动中要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外,还要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如:带幼儿外出时,沿途有意识地向他们介绍红绿灯的作用,为开展“小汽车”主题打好基础。通过一系列郊游、观察、讨论,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同时这些内容也能更自然逼真地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来自家庭及周围环境,因此让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孩子去逛超市、菜场,引导孩子观察。幼儿在获得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以后,他们就能较好的开展游戏,游戏的主题也才会越丰富。
二、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交流生活经验
小班孩子生活范围有限,在游戏中反映的也会是一些离生活较近的主题内容,我发现班级中的孩子对“娃娃家”特别感兴趣,每当双休日前一天,就鼓励孩子回家仔细看看爸爸妈妈在家中都干了些什么事?可是对一个孩子而言,他的经验非常少,如果全班孩子的经验集合起来,那就非常丰富。于是,我常常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组织幼儿进行周末生活回忆;也会结合实际情况及其它各项活动,组织小主题的交流讨论,如“我的爸爸妈妈”、“我坐过的公共汽车”……这样就挖掘了孩子中间的知识,帮助他们进行交流,共享经验,引导幼儿进一步熟悉生活,扩大游戏的主题内容。
三、捕捉幼儿游戏的兴趣,确定游戏的主题
来源于幼儿的经验、兴趣的主题会有真正的生命力,但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兴趣不稳定,而且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就需要教师细致地去捕捉、去观察。
有一次,我问孩子们“除了娃娃家,你们还想玩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因为小班孩子的兴趣点较散,某一问题上常难以达成一致的看法,但当他们提出玩“理发店”游戏时,我还是有点惊讶,因为“理发店”毕竟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如果教师不是为幼儿创设了这么一个表达的机会,就很难发现孩子的这一兴趣,但小班孩子的表达常有很大的随机性,他们说话往往会受到当时情景的影响,孩子是不是真心喜欢玩理发的游戏呢?孩子是否有足够的经验支持这个游戏呢?我有点担心,所以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方面去观察。一次自由活动时,我发现琪琪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周围还有几个孩子在摸她的头,我连忙走过去问:“琪琪,你怎么了?”咦,琪琪马上从椅子上站起来,笑了笑说:“我们在玩烫头发的游戏呢。”我松了一口气,也终于确信“理发店”这个主题能够在开展,我们还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美美店”。因为这个游戏已经能对幼儿有一定的诱惑力,而且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结合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让幼儿为小动物梳洗、打扮。
四、结合主题活动,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游戏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如果能有机会地结合起来,那就是最理想的了。我在实践主题活动区域化过程中,尝试着有些主题活动的内容、材料丰富到游戏中,这样就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进行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时,我在建构区投放入了几个小动物,又做了几只不同的几何形状的嘴巴的动物,孩子们在玩游戏中就能很自然地当起饲养员,给小动物穿衣,帮小动物喂食,玩得十分开心,这样既丰富了游戏主题内容,同时在愉悦中也实现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五、教师提供适宜的指导,帮助幼儿在游戏开展中主题的继续与深入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同伴间一旦发生矛盾就无法解决或终止游戏。老师在指导中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游戏来影响幼儿。例如当我发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坐汽车,有的去美美店……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一个只是剩下杰杰,看大家都不回来也没有意思玩下去,也想到其他地方去玩了,如果这时老师不参与进去,娃娃家这个游戏就会终止,因此,我以客人的身份去串门,在简单的接待后,并询问杰杰:“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然后我又引导孩子去关心妈妈,陪妈妈回家,又在家里学着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这样通过老师的参与游戏性指导,使幼儿在游戏中主题内容得到继续与深化。
不过教师一定要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一定要逼真,富有真情,幼儿就会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也才会生动的继续游戏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