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的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实施过程中主题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丰富的活动材料,使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获得各种知识经验的一种活动形式。《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提出“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和多种形式表达和创造”的内容以及《指南》中4-5岁幼儿阶段目标指出: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拼装、拆卸、制作和绘画,有初步的想象力,体会成功的快乐。因此,开展学习性区域美工活动能够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有利于幼儿和谐、全面地发展。近年来,我园本着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精神,将民俗美术教育与幼儿的共同性课程有机结合,并渗透于幼儿学习性区域活动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及简单的思考:
一、根据主题收集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民俗特色美术教育的资料与素材
今年春节前后,我们根据2007年是猪年这一民俗传统,开展了“中国年”这一主题系列教育活动,陆续开展了“红红火火迎新年”“喜气洋洋过新年”、以及“金猪闹新春”等一系列二级主题教育活动。为此,我翻阅资料,收集并设计了大量相关的区域性美术活动的素材和内容,如:染窗花、五彩生肖吉祥瓶、装饰中国特色的新年服装(中式旗袍、棉袄等)、红纸制作鞭炮、灯笼、利用废旧材料自制动物面具、线描画金猪、生肖动物贺卡等。
二、提供丰富充足的活动材料,创设有民俗美术特色的活动环境
幼儿的经验是在操作与探索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获得的,我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创设并投放了大量与主题相关的、适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及工具,如:彩泥、彩色纸、宣纸、海绵、颜料、自制镂空印染底板、一次性纸杯、纸盘,彩色钮扣,百洁布等,鼓励孩子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和表达表现,并将幼儿的美术作品呈现在教室的环境中,使幼儿感受到中国年的文化氛围。
三、多样化教育方式,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对民俗美术的兴趣
要使美术区域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注重探索多样化指导方式,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达表现的机会。
1、创设民间文化氛围。
开展的美工区域活动,不是单一的让幼儿去“做做、玩玩”,而是由教师从中去协调各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将民俗美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相连。为了使仅有4、5岁的幼儿了解中国传统的“生肖”知识,我发动家长收集有关物品,如:邮票、图片、年画及工艺摆设等,并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传授,在区域活动中通过制作五彩生肖吉祥瓶,孩子们很快就融入到这一文化氛围中去了。幼儿在充满民间文化氛围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交互作用,受到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萌发了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
2、关注主题发展过程中师生共同的兴趣点。
临近新年,人们开始相互赠送贺年卡表达新年祝福,不少幼儿也给老师同伴送上了贺年卡,于是,在组织幼儿欣赏的过程中,萌发了自制卡片的想法。在二级主题“喜气洋洋过新年”中,结合幼儿已具备生肖知识的基础,我们开展了利用海绵、自制镂空印染底板等工具制作生肖动物贺卡的区域活动。
3、开放工具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根据主题阶段和美工活动的内容,我进行了活动区域环境的创设,精心设计了橱柜桌椅的摆放,将各种工具材料分区、分层放置,还用废旧材料自制了可爱的卡通造型的收纳盒,不仅使物品材料更便于取放、整理,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激发孩子们的操作欲望,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幼儿身体的相互碰撞和冲突,同时便于教师指导。在“动物过新年”主题活动中,我投放了纸盘、彩纸、吸管、丝带等大量废旧材料,幼儿可以根据意愿和需要随意取用,自主地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制动物面具。该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师幼互动,设计形式多样的美工制作方法。
结合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我引导幼儿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剪花边的方法,掌握了这一方法后,幼儿在“元宵节”主题的区域活动中很快就应用到装饰制作灯笼中。又如:幼儿将染窗花的方法应用到为生肖兔染彩毛的活动中,不仅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更使幼儿体验到自主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5、区域活动关注幼儿最近发展区,重视幼儿个体差异和心理健康。
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创造环境氛围,是幼儿顺利进行美工活动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感受到被尊重,没有了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安全感和舒畅的兴趣,轻松、放心地集中于活动,自主地与物质材料接触,开展美工制作活动,从而获取广泛的经验。而幼儿存在年龄、能力的差异,教师应本着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理念,关注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特别是那些胆小、孤僻的幼儿,我注重因势利导,以鼓励性地语言帮助幼儿树立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全体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美术技能。我欣喜地发现,原本班里一些平时较胆小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幼儿现在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也越来越大胆、富有创造力。
6、家园互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善于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以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幼儿的同伴群体、家长以及其他成人都是教育资源。”在《快乐的节日》主题活动中,为了使幼儿多途径地了解中国的民俗传统文化,我们发动家长帮助孩子收集有关信息,邀请年长的家长为全班小朋友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以及该民俗的历史典故)大家还一同快乐地品尝了粽子。在家长代表的热情支持下,我们一同学习,集体制作了一串串五颜六色、多棱角的纸粽子,丰富了教室的主题环境。
四、师幼共同参与主题环境创设,突现民俗特色
我根据教学计划和主题内容,定期创设美工区活动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活动材料,指导幼儿开展活动,并将幼儿富有民俗特色的美工作品布置到活动室环境中,让环境“说话”。例如:在二级主题“红红火火迎新年”中,我们通过参观、收集实物、图片等方式,了解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并利用已掌握的一些民俗花纹进行装饰。这些尽管稚拙却散发着浓浓的民俗特色的作品为我们的主题环境更添一抹亮色。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我作为一名幼儿园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在对新课程的不断实践中,将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改理念,继续对主题背景下的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拓展和进一步的完善。
供稿人: 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