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老师的观察与指导以及活动后的讲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但其中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幼儿。材料的投放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孩子与材料之间发生操作与被操作的关系。而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是否喜欢并乐意去玩,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会作出明确答复。
如:当活动材料所设计的特有情景一下子吸引住了幼儿,他们看懂并理解了,就会立刻进入加以操作。在“种果树”的角落,孩子们被桌面上漂亮的“大树”和各种各样的操作材料吸引,纷纷选择此角落,能力强一点的幼儿粘帖立体苹果,能力稍弱点的幼儿就粘帖平面的苹果,活动结束时他们的苹果树已种了两棵了,并在讲评活动中自豪的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作品。
又如:当材料所设计的情景使幼儿犯难了,难以进入,有的孩子表现出呆坐一边,束手无策;有的孩子则瞻前顾后,心猿意马想放弃;而有的孩子就会忍不住急于求助。在“苹果园”的角落中,老师投放了让他们撕撕帖帖的材料,但由于投放的材料(撕帖的苹果)较大一些,孩子的手小,不方便他们抓拿、撕帖,选择此角落活动的幼儿成功率低,所以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再如:当投放的材料难度略在幼儿能力之上,但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就会成功。在“苹果变变变”的角落中,孩子们第一次当“粉刷匠”,不会使用小喷壶,在老师的语言指导下,知道了要将喷壶的小嘴对准纸面才能喷,喷一下,拿刷子刷一刷,呀!有变化了,白白的纸上出现了小苹果,一个、两个;再喷一喷刷一刷,又变出来一个香蕉!喷喷刷刷数数,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操作着。活动结束时他们还恋恋不舍,相约明天再玩这个角落。
一个班的孩子发展不一,他们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心灵手巧;有的思维敏捷;老师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再针对这些差异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投放活动材料,让每个孩子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