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温馨健康小常识
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决定专业能力的提高
咀嚼硬食有利大脑发育
露露拿手活,推广特色菜---科技幼教集团营养员技艺展示活动
五彩鲈鱼羹
沙司鸡饼
多给孩子吃海鱼
秋季小点心
秋季是调理孩子脾胃的好时机
科技幼教集团庆中秋活动新闻
在走近中借鉴 在交流中发展-----日本友好学术交流团参观科技幼教集团桂林园区
早餐鲜奶鸡肉粥
不可忽视玩具的安全和卫生
导师专业引领,提升培训价值——科技幼教集团李慰宜教师培训中心科学培训班进行阶段小结
“在讨论中发展,在分享中成长”—记科技幼教集团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沙龙
“哪些食物不能一起吃”
科技幼教田林园家园携手寻找“养乐多”的秘密
夏季小儿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二则
健康教育从幼儿做起
浅谈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案例分析——瓶娃娃唱歌
2006-05-12  作者(来源):上海科技幼教集团 李慧

案例背景:
    科探角“瓶娃娃唱歌”的角落里,孩子们逐渐对摆弄各种各样的瓶子和瓶盖失去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对角落层次和材料投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调整:1、在墙上新装订了三个可爱的立体漏斗式的大嘴娃娃,地上放好装有调羹、各种各样瓶子的三筐白扁豆。2、在各种各样的瓶子和瓶盖的筐子里投放统一的花生米。3、新投放统一的瓶子和不同的辅助材料(花生米、红枣、报纸、棉花、白扁豆……)。

案例描述:
片断一:
    三个可爱的漏斗式的立体大嘴娃娃,一在教室里亮像,就吸引了好多宝宝,他们很感兴趣,不管三七二十一,有的拿着调羹、有的拿起瓶子,还有的干脆小手抓起白扁豆,就玩了起来。
    冬冬一开始使用调羹喂娃娃,看到了白扁豆一颗一颗的从娃娃的大嘴里漏出来,开心极了,一会站起来喂喂,一会低头看看漏出的豆豆,如是重复了几次,好像有点不满足了。他开始了调换工具,选取了一个广口瓶,先把白扁豆装了满满的一瓶,然后把瓶子连同白扁豆一起塞进了娃娃的大嘴里。而后急忙趴下去等待白扁豆漏出来,可是等了半天一粒豆也没漏出来,(瓶子的口没有对准大嘴巴娃娃的脖子)于是使劲的用手拍打大嘴娃娃,可是还是没有豆豆漏出来,他干脆把小手伸进大嘴巴娃娃的嘴里乱搅起来,终于有几个豆豆漏了出来,折腾了半天的冬冬,好像有点不耐烦了,伸手要去撕大嘴娃娃,想看个明白。此时在一旁观察很久的我,轻轻的抓住了冬冬的小手,“再仔细看看,什么原因?”说着我指了指瓶子的口和大嘴娃娃的脖子,立刻,冬冬明白了我的意思,连忙小心的把装满白扁豆的瓶口对准了大嘴娃娃的脖子。“哗啦啦… …”好多的白扁豆一下子从大嘴娃娃得嘴巴里漏了出来。冬冬高兴的拍起了小手……又开始了他的重复工作。
    在他一旁一起玩大嘴娃娃的亮亮好像并不像他那样开心,因为一开始他就遇到了麻烦。他的大嘴娃娃,用调羹一粒一粒的喂豆时,豆豆也不会漏出来,(他玩的大嘴娃娃的脖子口挖的比较小)只好东敲敲,西敲敲,半天才能在敲打下漏出来,听到东东那边传来的“哗啦啦”声音,立刻被吸引住了,赶紧趴到他的娃娃下面去看个究竟,并用手摸了摸娃娃的“脖子”,而后又趴到自己娃娃的下面,看了看,好像明白了什么,调羹也不用了,干脆直接用小手抓起白扁豆,放进了他的大嘴娃娃嘴巴里,竟然也出现了“哗啦啦……”的声音,两个人按着自己的方式乐此不彼的玩着,看着孩子的开心,一旁的我也舒心的笑了。
片断二:
    在玩各种各样的瓶子和瓶盖的基础上,孩子们对“瓶娃娃会唱歌”的游戏产生了兴趣,今天沛沛和范迦音两个宝宝一起加入了“瓶娃娃唱歌”游戏的行列里。范迦音选择了白扁豆做为辅助材料,沛沛选择了红枣作为辅助材料。两个人拿好材料各自的玩了起来,范迦音一开始一粒一粒的往瓶子里装着白扁豆,装装看看、摇摇听听,“我的瓶娃娃会唱歌了,李老师你听听。”玩得好不开心。抬头看到了沛沛的瓶娃娃几乎装满了。(沛沛的枣子比较大,装起来很容易装满。)她显得有点着急,抓起一把白扁豆就往瓶子里塞,“骨碌碌……”由于宝宝手眼协调的能力还不太好,多数的白扁豆都从手里滚了出来。霎时,白扁豆撒了一地。范迦音下意识地看着我,有些紧张。于是我笑眯眯的走上前,安慰道:“没关系!把它们捡起来,再试试看。慢慢来,别着急!”接下来,范迦音宝宝小心了许多,动作也慢了许多,瓶子的白扁豆也逐渐多了起来。
    “李老师,你听,我的瓶娃娃也会唱歌。”沛沛举着几乎装满红枣的瓶娃娃高兴的给我说。“真好听。”我故作夸张的笑着说。“你的和范迦音的瓶娃娃唱的是一样的歌吗?”听到我的问话,两个宝宝相互看了看,而后一起摇起了手中的瓶娃娃。“哗啦啦”“扑扑扑”“哗啦啦”“扑扑扑”……“李老师,沛沛的和范迦音的瓶娃娃唱的歌不一样。”胖嘟嘟的沛沛奶生奶气对我说。我忍不住的对她笑了笑,“那再装装看,试试瓶娃娃还会唱什么歌?”在我的引领下,两个宝宝又开始装起了白扁豆和红枣。不一会,沛沛就把瓶子给装满了。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把瓶盖拧紧,用力的摇了起来。一下、两下,沛沛没听到瓶娃娃唱歌。诧异的朝我看了看,我也装作诧异的望着她。三下、四下,沛沛又用力的摇了摇,瓶娃娃还是没有唱歌。“沛沛瓶娃娃不唱歌了。”她边自言自语的说着,边打开了瓶盖。一边的范迦音一边使劲的摇着她的瓶娃娃一边高声的说,“你听,我的瓶娃娃还会唱歌。”沛沛朝她看了看,随后从自己的瓶子里拿走了几颗红枣,而后重新拧上盖子。摇了摇,耳朵靠近瓶子仔细的听着。突然她两眼放光,开心的摇给我听,“李老师,听,我的瓶娃娃又唱歌了。”靠近她的瓶子,我果然听到了几声红枣撞击瓶子的声音。此时,沛沛显得异常的兴奋,她又拧开了盖子,把瓶子里的红枣又拿出了几颗,然后拧紧盖子,小心翼翼、紧张、而又兴奋地贴近耳朵去听此时的瓶娃娃会不会唱歌。一旦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时,沛沛更是开心,不断的重复着以上的动作开心的玩着……一旁的范迦音看到了沛沛神秘而又开心的模样。自己也悄悄的把白扁豆换成了红枣,学着沛沛的样子玩了起来。

案例分析与反思:
    “瓶娃娃唱歌”是我在“科探角落活动”里捕捉到的一个活动案例,它记录了几个孩子平时发生在科探角落里的故事,有失败,也有成功。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自己扮演的角色里、独立探索的实践中,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提高了手眼协调的能力,增强了独立性和自信心。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满足,而我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1、两个片断中的宝宝都属于能力很强的宝宝,虽说是刚入园的托班幼儿,但是他们已初步学会了自己去发现并能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如,片断一中的亮亮,通过和冬冬的大嘴娃娃的比较,发现了自己的玩具和冬冬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玩法。片断二中的沛沛,在无意中能发现装满红枣的瓶子没有声音,但可以会换种办法,使瓶娃娃唱起歌来。
    2、活动内容应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本案例反映的只是“瓶娃娃唱歌”该活动的间隔的两个片断。立体的漏斗式的大嘴娃是此次活动的补充,意在创设幼儿喜欢的情景,体验玩耍的快乐。各种各样的瓶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发动家长收集的),是他们平时在家吃过或用过的各种各样的瓶子,因而,他们在初次的活动中,十分感兴趣。
    在此活动开展之前,我予设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依次铺开:第一层次,摆弄各种各样的瓶子和瓶盖;第二层次,在各种各样瓶子的基础上,投放辅助材料,白扁豆、调羹;第三层次,投放统一的瓶子,各种各样的辅助物(白扁豆、红枣、花生米、棉絮、报纸……)。托班的宝宝刚入幼儿园,在生活自理方面,从成人的帮助一下子过渡到要自己来,要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因而,通过“瓶娃娃唱歌”的活动,孩子们逐步的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手部肌肉,锻炼了手眼协调的能力,慢慢的学会了能自己端好自己的点心盘子和杯子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需要得到关注和指导的。
    生性好动、喜欢模仿与探索是每个儿童的天性。片断一中,幼儿看到订在墙上的,立体的漏斗式的大嘴娃娃,及放在地上的三个装满白扁豆、调羹、瓶子的筐子,立即产生操作的愿望。但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自理能力差以及手眼的不协调,因而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失败,如果此时老师不给予适时的关注和指导,孩子们就有可能失去游戏的兴趣,打消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如,片断一中的东东,多次操作,因瓶口没有和大嘴娃娃的“脖子”对准,而导致白扁豆一直不下漏时,他便失去了耐心,以强硬的方法,要把大嘴娃娃撕破。
    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幼儿活动的观察者与指导者,了解、关注每一位幼儿,适时的给予适当的帮助,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4、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瞬间兴趣,抓住契机,积极引导。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索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并采取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引导。
    本案例片断二中,当我发现沛沛宝宝即将装满红枣的瓶子时,便适时的引导她去发现装满红枣的瓶子会不会唱歌的秘密。从而激发了她进一步玩下去的兴趣,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她寻求答案的好奇心。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