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以弟子规故事为载体,小班生活礼仪教育的研究
小班幼儿玩色活动中表现能力培养的研究
在自由活动中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实践研究
浅议运用多媒体提高中班幼儿在分享交流环节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互动中显现主题墙价值——《主题墙创设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现况研究
引导幼儿学习观察生活,梳理生活经验
关于父母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信念的调查研究
融于“情”创于“美”
大班幼儿值日生工作中关于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学会放手、给予支持——小班幼儿拼图活动的观察与指导
生活无小事——洗手问题中的观察与指导
数学领域核心经验在区域活动中的渗透
浅谈古典音乐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及其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
小班幼儿亲子阅读家教指导的实践研究
低结构材料在学习性区域中的有效性
教师提问的技巧
小班个别化学习区域活动实践探究
浅谈运动器械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合理运用与指导
如何让幼儿正确的使用筷子

 

 
 
 
 

以弟子规故事为载体,小班生活礼仪教育的研究
2018-10-10  作者(来源):宛南实验幼儿园 孙佳

以弟子规故事为载体,小班生活礼仪教育的研究

宛南实验幼儿园  孙佳

一、问题的提出: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日益增多,人们对礼仪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礼仪是人必备的基本素质。礼仪教育需要从幼儿阶段开始进行。它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家庭、社会、学校需要三位一体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礼仪的意识和行为,以便更好的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小班孩子刚刚进入集体生活,新的环境需要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需要建立,而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家庭中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是溺爱,使得这些原本应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却表现出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行为:霸道、任性、娇气、胆小,有的孩子目无尊长、行为无礼,还有的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行为,不合群、不团结……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如果坏毛病不及时帮助他们纠正过来,这将成为他们成长的最大障碍。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该怎样帮助孩子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为自己创造精彩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础呢?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都蕴涵了很多传统美德及做人之道,这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教育非常强调“做人”的教育,在知识教育里都渗透着做人的道理,贯彻着为人处世的准则。如《弟子规》,它是清朝李毓秀据《论语》分五部分编成,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和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好教材。

《弟子规》里包含孩子日常生活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读书学习,如何做事、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如:“父母教,需敬听” (父母教导我们,应该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对于食物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步从容,立端正”(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地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等等。这些,对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故我们拟通过《弟子规》精神的传承 ,运用不同的文学体裁,通过各种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研究适合孩子发展的活动内容、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发掘古典文学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对小班孩子进行生活礼仪的启蒙教育。

关键词界定

礼仪:为使各种人相处在一起能愉快融洽、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简单地说,礼仪就是表示礼貌的具体礼节,包括言行举止的诸方面细节。

幼儿生活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

研究目标

以幼儿发展为本,初步探索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礼仪教育内容与实施方法,丰富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实践经验。

2、以《弟子规》小故事为载体,运用不同的文学体裁,通过各种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研究适合孩子发展的活动内容、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发掘古典文学中蕴含的思想内涵,给年幼孩子以“真、善、美”的熏陶,形成初步的是非评判标准和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

研究内容

1.制订小班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目标与教育内容。

2.探索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途径、规律、和方法。

研究方法

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对象

宛南实验幼儿园小班全体幼儿

研究成果形式

经验总结、教学案例

二、研究过程

(一)、对幼儿文明礼仪现状的分析

对幼儿文明礼仪现状的调查(评定幼儿人数100人,见表1表2)

表1幼儿礼貌用语的使用主动性

礼貌用语

没(%)

有时有(%)

有(%)

來园离园时主动与老师说“您好”“再见”

11(%)

29(%)

60(%)

与父母会说“您好”“再见”

56(%)

30(%)

14(%)

看到老人你会主动叫爷爷奶奶

36(%)

46(%)

18(%)

园外见到熟人会主动打招呼

21(%)

39(%)

40(%)

在寻求帮助时会说“请”

23(%)

54(%)

23(%)

别人帮助你时会说“谢谢”

13(%)

36(%)

51(%)

表2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

文明礼仪行为表现

没有(%)

有时(%)

经常(%)

在老师长辈说话时插嘴

8(%)

72(%)

20(%)

取水喝时你会排队

13(%)

46(%)

41(%)

自由活动时分享玩具状况

34(%)

54(%)

12(%)

使用别人的东西前得到允许

68(%)

12(%)

20(%)

对同伴能谦让

31(%)

40(%)

29(%)

走路时要不紧不慢

48(%)

28(%)

24(%)

乱扔垃圾

39(%)

50(%)

11(%)

进门前先敲门

80(%)

12(%)

8(%)

别人的玩具拿回家

70(%)

19(%)

11(%)

 

在设计的情景中,测查了100名幼儿,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小班幼儿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相脱节。幼儿在使用礼貌用语时不会主动与父母说“您好”“再见”的现象达到56(%),不会在“使用别人的东西前得到允许”的现象达到68(%);不会在“ 进门前先敲门” 达到 的现象80(%),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幼儿的文明礼仪水平还很低。孩子们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简直就是皇帝,他的臣民理所当然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有些孩子的父母工作忙,工作压力大,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代劳了。他们对第三代无微不至的照顾、溺爱,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使得这些原本应天真无邪的孩子却表现出了许多不该出现的行为,例如在家里目无尊长、行为无礼,与人交往不懂谦让、霸道,公共场所不讲礼貌不守秩序等,任性、娇气,有的孩子,还有的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行为···当孩子们发生问题时家长或教师只是一味地告诉孩子“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或者“是你错了,说对不起”却不引导孩子如何通过讲文明礼仪交往来减少冲突,使孩子失去了提高道德认知和行为实践的机会。

(二)小班幼儿礼仪教育的目标

以《弟子规》为载体,对小班孩子进行生活礼仪的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伴、诚实守信等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

(三)小班幼儿礼仪教育的策略尝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 “培养幼儿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礼仪,使幼儿习得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也是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向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呢?

1、 途径

(1)文明礼仪教育融入环境创设中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外部条件。我们十分注重教室环境的布置。我们班级为幼儿学习文明礼仪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并且常常在教室的阅读角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如弟子规小故事:《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同时配合图片,相关的录像纸偶表演等、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我们还张贴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儿童画,。

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各种礼仪教育融于环境中,营造了一种积极健康的园所文化氛围,让幼儿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幼儿园环境的美,用美的环境引导幼儿注意环境的整洁卫生,爱护幼儿园的花、草、树木,使幼儿在环境中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2)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

一日生活环节渗透——幼儿从早上入园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幼儿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文明礼仪教育契机,灵活地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教育,强化文明礼仪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每天幼儿来园,见到老师要问早、问好,这是对孩子最起码的礼貌教育。重点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见到老师要问好、离开家人要再见,平时多与孩子语言交流,让每个孩子愿说、想说、主动说;教师主动热情问候,做好幼儿表率,并且肯定和表扬讲礼貌幼儿,如“浩浩真棒,会向老师问好。”细心引导不主动或逃避礼貌问候的幼儿。幼儿不仅自己学习礼貌问候,更懂得如何礼貌提醒他。

将礼仪的养成有机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效实施教育整合。如:来园、离园能主动向老师、阿姨打招呼;在路上碰到老师或熟悉的人主动打招呼;热情向客人老师打招呼并交谈;和客人老师交朋友、活动时认真听讲;知道要尊重他人,不随便叫喊、打扰等;同伴之间相互打招呼、问候;游戏中友好合作一起玩;活动中的礼让、照顾小年龄朋友、生病的朋友及遇到困难的朋友;能友好和同伴相处等等,让孩子真正感受团结友爱、文明礼仪带来的快乐以及好处,愿意做一个讲文明的小朋友。

(3)集体教学活动

* 弟子规小故事——木偶表演:《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家长进课堂:《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集体教学: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 情景表演:“出必告,反必面” 

* 小故事:《小羊找朋友》、《小蝴蝶找朋友》、《小猪宝宝的快乐》、《聪明的宝宝》

* 儿歌《轻轻》

* 游戏一:用《小花猫》的动作说弟子规。
  游戏二:用《大苹果》的动作表演弟子规。
  游戏三:用《小朋友小朋友头碰头》的游戏表演弟子规。

2、教学方法

(1)自然学习法

采用活泼愉快、唱儿歌的方式,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的诵读。同时配合图片,相关的录像,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在含义。

(2)角色扮演法

  《弟子规》是用真情来教的,教学要创设情境,只是一味地诵读是不适合学前儿童的。儿童的认知因素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其中角色扮演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最为明显。教幼儿学习《弟子规》的最好办法是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讲到“出必告,反必面”时,我们班上的两位老师就通过扮演母亲和孩子,让孩子们观看。孩子们在观看之后,就明白“出必告,反必面”的含义了, 从而学到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3)行为强化法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身边发生的有关事件进行学习,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强化,巩固以形成的习惯,并能进行灵活运用。如孩子们多贪恋各种玩具,每当家长来园接孩子时,时常会出现家长千呼万唤而孩子却不欲理睬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我会提醒孩子们:“《弟子规》告诉我们父母呼唤时应该怎样做?”于是孩子们会一齐喊出“父母呼,应勿缓。”贪玩的孩子听到这句话,即便有些不情愿,也会很快离开座位,跑到父母身边,乖乖地跟父母离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这一被动行为逐渐转变为主动行为。

  (4)家园互动教育法

  通过《家园联动》和平日沟通,让家长更加关注《弟子规》的学习。一方面,在幼儿指读时,可帮助孩子正确指点所诵文字,保证孩子所指即所说,使他们对诵读是文字有一个印象。另一方面,父母子女齐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同时也加强了自身修养,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我们每个幼儿园都能很好的对孩子施以礼仪教育,不要错过孩子良好行为养成的最佳期,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采用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导之以行的行为训练法,让幼儿在游戏中锤炼,在活动中矫正,在实践中巩固文明礼仪行为。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只要我们和家长携手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会卓见成效的。

三、研究结果

(一)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现在来园游戏、自由活动、点心后、离园前,都会自己去在教室的阅读角内图书,在阅读材料中我发现文字简洁、图画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活泼有趣的图书,深受幼儿喜爱如培养幼儿喜欢看书、安静阅读的习惯。幼儿的阅读活动大多在区角内进行;有时教师自制绘本故事《三只蝴蝶》、《被澡盆卡住的熊》通过集体教学形式开展。

我在幼儿教学中,改变了教学策略,根据班级孩子喜欢朗诵儿歌的特点,创编了一首短小的儿歌,并且配上形象化的象声词,如呜呜开火车、拉拉、哈哈等,孩子们边学边记忆儿歌,很快解决了难点。

在指导幼儿阅读的活动中,学习按顺序翻阅,学习仔细观察画面细节,理解故事人物、情节。丰富幼儿对文明礼仪的认知。故事崇尚的是——同伴之间互相谦让,同时,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利用实物创设环境,来帮助引导幼儿介入到故事的情景中去,幼儿则在听听故事、扮扮角色、看看表演的全过程中,理解了故事的教育含义。

(二)转变行为

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的礼仪教育暗示,逐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充分挖掘环境的暗示作用,尽量使枯燥的礼貌用语具体化、情境化。努力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当看到“上下楼梯靠右走”“今天你照做了吗?”“请保持安静”等有关礼貌言行的画面和视觉语言的暗示。提示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琅琅上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游戏中幼儿学习说着不同的礼貌用语,“超市”中的营业员需面带微笑,热情接待,要说“你好,请问想买什么?”顾客会说:“谢谢,麻烦你了!”通过游戏,礼仪行为得到练习,礼貌用语脱口而出,游戏中对角色的礼仪要求会不知不觉地迁移到晨间来园、课间交往、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之中,变成日常习惯。当问到“《弟子规》告诉我们父母呼唤时应该怎样做?”于是孩子们会一齐喊出“父母呼,应勿缓。”贪玩的孩子听到这句话,即便有些不情愿,也会很快离开座位,跑到父母身边,乖乖地跟父母离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这一被动行为逐渐转变为主动行为。选择如弟子规《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出必告,反必面》、《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等富有礼仪教育因素的主题作为礼仪教育载体,在活动中融入学习和体验,教育幼儿尊重别人,培养幼儿的爱心。

以前幼儿进午睡室后,经常会发现孩子们午睡前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比如:走路踩得地板咚咚响,朋友间交流会越说越响,甚至还会发出叫喊声……,在《弟子规》为载体的小故事影响下,现在幼儿懂得做事要轻轻:开门、关门要轻轻的;说话要轻轻;走路要轻轻。尽量做到不影响别人,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之后,有的家长反映说:“孩子变懂事了,会说谢谢、对不起了。” 有的家长反映说:“ 我的小孩有礼貌,他们会自己招呼客人的。” 我们作为老师,听了心里都很高兴。可见在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不仅使幼儿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懂得一些道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三)促使家园互动,提高家长认识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作为在家庭中第一任教师的父母长辈的教育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曾有人说过,教育子女首先应教育父母。

首先,我们督促家长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幼儿园《宣传栏》,定期让家长学习《弟子规》有关内容。其次,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1)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例如: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别人家的小弟弟、小妹妹等等。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各项礼仪的表现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2)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对幼儿礼仪教育目标。促使家长能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达到家园教育的互动和一致性,消除幼儿二面性行为表现。

家长和教师平时应以身作则,做好孩子们的榜样。开展家长讲座丰富家长对文明礼仪的认知。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宝宝在故事的熏陶下学习礼仪。

四、思考

(一)幼儿行为与意识之间存在差异

我们在日常生活环节中,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他们有时确实能够互相谦让,争夺强占玩具的现象减少了,但有时则表现的依然是我行我素,一次户外活动,俩个幼儿在户外“独木桥”上不期相遇时,忍不住地还会冒出一句,他们的“经典”话语,“是我先来的”,然后即俩人僵持在“桥上”的场景,并且时有发生。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尚小,我们要采用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导之以行的行为训练法,让幼儿在游戏中锤炼,在活动中矫正,在实践中巩固。通过讲故事、念礼仪儿歌、文艺表演、玩礼仪游戏棋等形式,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让幼儿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发其内部情感,建立新认知,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经过不断地教育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才能得到巩固并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而变为自觉的行为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指导家长的方法

我国古人就提倡"教子以德"。许多教育家与名人更是强调家庭中重视礼仪教育。幼儿的模仿性强,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做人的。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为此,我们认真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引导家长以身示范,树立典范。例如,在家长园地中,刊登礼仪教育经验供家长借鉴、参考、学习;利用家长会请个别家长介绍经验,有问必答;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向个别家长推荐书籍,指导家长学习;建议家长经常把孩子带入社会大课堂,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等);引导家长要善于结合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看见奶奶蹲在地上摘菜,有心的妈妈可说"奶奶为咱们摘菜,蹲在那儿多累"。引导家长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家长要从小对幼儿重视礼仪教育,让家长深感责任的重大。

在活动实施中,我们不断感受到了孩子们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从家长的反馈中,我们知道,我们的活动是成功的。幼儿礼仪启蒙教育应追随幼儿的成长所需,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让他们乐中有学,玩中有学,在多种有趣的活动中挖掘素材,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使他们在学习中受启发,明道理,在实践中见行动,就能使他们学会以礼待人,文明礼貌

(三)继续深入研究中、大班的生活礼仪

我认识到,幼儿良好的礼仪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的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课程”,又要有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课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把幼儿礼仪养成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一日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随机进行。根据幼儿园幼儿的实际情况特点, 将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的研究,着重从师幼礼仪、同伴礼仪、亲子礼仪三方面确立为研究的相应目标,并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维度加以培养,深入研究中、大班的生活礼仪。

1、在教学活动中,强调礼仪养成的直接强化

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外部强化是对学习行为的一种直接强化。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应该说,教学活动的游戏化,它具有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过程操作化(活动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在实施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社会活动的“我与文明手拉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养成教育上达到“知情行合一”;语言活动:“礼仪故事、格言天天讲”,组织每个幼儿与父母一起收集礼仪故事,礼仪“三字经”,并随时给同伴讲,给父母讲,给老师讲;健康教育,可以为幼儿创编体育活动“争夺礼仪红旗”。

2、在游戏活动中,重视礼仪养成的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石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它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这种强化往往是在与人游戏活动中最能表现出来。因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活动,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前获得最佳效果。

将游戏活动分为室内和室外游戏:室内游戏设置积木区、语言阅读区、美工活动区、益智操作区等。教师在幼儿礼仪养成教育中,让幼儿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内化的礼仪行为品质。

3、在生活活动中,指向礼仪养成的自我强化

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除了必要的外部控制外,还需要依赖幼儿的自我控制。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共同生活、游戏,冲突时有发生。幼儿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我总结出一条进行幼儿礼仪行为自我强化的策略:首先要幼儿意识到自己是礼仪行为的主人,其次要求幼儿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然后对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最后进行自我奖励。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桑树从小育,到老直笔笔”。也就是说,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也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的真正根基在幼儿园,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就是我们幼儿教师。如果我们每个幼儿园都能很好的对孩子施以礼仪教育,不要错过孩子良好行为养成的最佳期,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采用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导之以行的行为训练法,让幼儿在游戏中锤炼,在活动中矫正,在实践中巩固文明礼仪行为。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只要我们和家长携手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会卓见成效的。礼仪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同时也是漫长的,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能单纯地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由于我们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把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内在情感和外显行为的一致性,这样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有了明显的进步。

五、参考文献:

1、薛晶 杨玉霞著   《现代礼仪》           中国商业出版社
2、陈帼眉著        《学前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锡生主编     《中华传统道德修养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4、骆自强         《传统文化导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

5、周裕新主编      《儿童礼仪教养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王乃正撰写     《学前教育》1996年第5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