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在自由活动中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实践研究
浅议运用多媒体提高中班幼儿在分享交流环节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互动中显现主题墙价值——《主题墙创设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现况研究
引导幼儿学习观察生活,梳理生活经验
关于父母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信念的调查研究
融于“情”创于“美”
大班幼儿值日生工作中关于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学会放手、给予支持——小班幼儿拼图活动的观察与指导
生活无小事——洗手问题中的观察与指导
数学领域核心经验在区域活动中的渗透
浅谈古典音乐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及其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
小班幼儿亲子阅读家教指导的实践研究
低结构材料在学习性区域中的有效性
教师提问的技巧
小班个别化学习区域活动实践探究
浅谈运动器械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合理运用与指导
如何让幼儿正确的使用筷子
小班戏剧表演活动的选材策略
大班幼儿生活中的沪语学习和使用的研究

 

 
 
 
 

在自由活动中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实践研究
2018-10-08  作者(来源):东安一村幼儿园 王燕

在自由活动中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实践研究

东安一村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从一出生到进入幼儿园是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阶段。很多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小皇帝”,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孩子文明礼貌、交往能力的缺失。而幼儿时期是形成良好社会性行为的重要时期,此时获得的经验将在幼儿的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项环节中,自由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自由活动中幼儿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示自我,轻松、愉悦地进行交往,幼儿的一举一动完完全全是真情的流露。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身上表现出强烈的独占欲倾向,争抢玩具,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总想占为己有,不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现象。幼儿出现的这些不良的社会性行为如不及时进行纠正,对其今后的成长无疑会带来严重影响。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针对集体活动、自主性游戏的开展实施已形成大量的、有效的经验积累,而自由活动但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我想尝试对自由活动进行实践研究从而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二、研究过程

确定研究方向后,我进行了相关情报的收集工作(理论依据、概念界定);前期对幼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记录,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本班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社会性行为的现状;过程中进行幼儿案例记录和个案分析;后期,再进行一个月的记录,进行数据对比;最后进行实践研究的总结。

三、主要成果

(一)分析幼儿不良社会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幼儿的行为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本班25名幼儿,男孩12名,女孩13名。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太不重视,只需吃饱穿暖,属于放任自流型;有一些孩子由祖辈带养,在家要怎样就怎样、要什么有什么,即使犯了错,大人觉得孩子还小,长大了慢慢会好的。溺爱的教养态度,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道的性格。

2)幼儿生活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家户户住进了高层楼房,紧闭的铁门无形中隔绝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出于安全考虑,家长宁愿让孩子在家里呆着也不愿意让他们出去玩,使幼儿与邻居伙伴几乎没有交往机会,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根据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分析。

小班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常发生纠纷。因此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幼儿园,与同伴活动、游戏时,就出现了:看到好的不是自己的就要抢、不是自己的自认为是自己的就霸占着,不许他人来玩、抢不到就打人、咬人等现象。

(二)通过实践、有效的方法的总结。

1.自由活动中环境的创设

蒙台梭利指出: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孩子真正无拘无束地体验自由活动的乐趣,需要在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方面进行勾画,提供必要的基础。

1)物质环境的创设

通过物质环境的创设、空间的布局,营造温暖而轻松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活动的兴趣,使幼儿乐于参与其中。设置多元的活动场所,墙面、桌面、地面等多层次空间都可以成为幼儿活动的空间,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将活动空间拓展到教室外的操场上。

在教室布局方面,利用玩具橱进行合理分割,划分为安静区和活动区两大区域。在安静区中摆放小方桌、椅子等,幼儿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看图书、画图画、搭积木等。而在活动区尽量减少物品的摆放,以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拖拉玩具、开小汽车、转弹力球,尽情自主结伴交往。

2)心理环境的创设

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创设也相当重要,幼儿只有处在心理自由、安全的环境中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自己当成孩子们的玩伴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没有批评、指责,有的是老师的信任、尊重和赞扬。一次活动中,靓靓跟我说:“小王老师,你和我玩手指游戏好吗?”我说:“当然好啊。”于是她小心翼翼的绕好手指让我猜哪个是中指,我故意猜错并说到:“靓靓,你真厉害,老师也猜不对!”靓靓开心的大笑了起来,她的笑声吸引了一些小朋友,他们也想加入到游戏中,于是大家不亦乐乎的玩了起来。自由活动就需要老师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让孩子充分享受宽松和平等的氛围。

此外,运用音乐的魔力增加教室温馨的气氛,同时来调控幼儿的自由活动。活动中播放一些轻音乐作为背景,轻松的音乐氛围让幼儿情绪稳定的活动。活动结束时,转换成节奏欢快的音乐,幼儿知道该送玩具回家了。两种不同的音乐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自由活动中材料的提供

游戏材料与幼儿有着密切的联系,活动材料不仅要吸引住幼儿,让幼儿喜欢玩,愿意玩,还要根据活动的需要有所调整,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空间。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材料要具有数量充足、形式多样、颜色鲜艳、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在我班开展活动的初期,材料多数为孩子自己带来的玩具,这样做能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但要确保玩具的安全性,还要提供一些玩具给没有带的孩子,以保证幼儿人手有玩具。

考虑到传染病等原因,活动材料改由园方提供。根据幼儿性别差异、个体差异,提供了:各种动物、娃娃长毛绒玩具、画面丰富的触摸图书、可反复擦拭的小画板;可爱的夹子为小动物梳妆打扮;块数不同的图形、立体拼图;可以装货物拖拉的小卡车、软软的弹力球等。在提供实物材料的同时,还可以教小班孩子一些简单易学的手指游戏。如猜手指、金锁银锁等。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游戏材料,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也让孩子们更投入游戏中,使幼儿在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3.自由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有了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材料提供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全面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既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又有针对性的了解,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促进本班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1)集体教育

集体教育的部分包括了自由活动后的交流分享以及集体教育活动。

① 交流分享

自由活动作为促进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样需要交流分享。在交流分享时,看看活动中拍摄的照片、录像,说说这样做对不对,通过讨论让幼儿了解怎样做会更好。比如一段录像中记录着宇晴主动去找靓靓玩,和她一起做妈妈喂宝宝,我就在全班面前好好的表扬了宇晴一番,孩子们羡慕得不得了,说下次我也要被小王老师表扬。我将观察实录三的情况,情景剧的形式表演给孩子们看,“这样很危险的”、“乐乐一定很疼的”、“玩玩具不能跑来跑去,要坐下来的”在孩子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逐步了解活动规则。

还可以根据特定情况,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学着解决问题。如拖拉的小货车大家都想玩,“小货车数量不够怎么办?”没拿到的小朋友怎么办等等。通过幼儿说一说、做一做,强化幼儿分享后的愉快体验,将活动规则内化成自觉行为。

② 集体教育活动

通过集体活动,运用故事、儿歌、音乐等小班幼儿易于接受的方法,鼓励幼儿学会分享。通过情感体验,感受进行分享行为的快乐。通过正确的引导,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

通过情景游戏、表演教会孩子一些礼貌用语和友好的交往技能,如:“谢谢你”、“不客气”、“我们两个一起玩好吗”等礼貌用语,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处理和同伴之间的矛盾,学会交换,引导幼儿从被动交往逐渐过渡到主动交往,提高交往能力。

2)个别指导

教师应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运用榜样的力量、采用语言、肢体等赏识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① 参与其中,成为玩伴

在自由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观察者,更应该成为孩子们的玩伴。由于小班幼儿控制能力较差,突发事件也往往较多,教师需隐性的调控活动的进行。例如孩子们为了钓鱼玩具争执不休,我决定以“小鱼”的身份介入他们的争执,“哎呦,你们抢来抢去,把我弄得疼死了。”他俩听了我的话松了手,咯咯地笑了起来。“那两个人一起玩好吗?别再把我弄痛喽!”就这样,游戏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② 运用榜样的力量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老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

在活动中,我会拿着自己的玩具和孩子交换、和他们一同分享。你常会听到:“我们换个玩具玩,好吗?”“谢谢你!”“没关系,等会再来和你交换。”“我和你是好朋友,我们一起玩,好吗?”“你没有玩具,我的先给你玩。”这些话语始终贯穿于活动中。

老师随时随地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能友好的相处。

③ 赏识教育的作用

赏识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语言的鼓励,眼神、翘拇指、点头等肢体的肯定和实物(贴纸、糖果)的奖励等手段,赏识孩子的行为,通过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社会性行为。

针对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活动中我会给于更多的关注。豪豪在自由活动中经常出现争抢玩具、打人、咬人等行为。于是我经常来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告诉他:“豪豪你很棒的,你今天的表现很好,和小朋友一起搭积木好吗?”只要豪豪在活动中表现出和朋友友好相处、会分享的迹象,我马上会竖起大拇指给予他肯定的微笑,以及一张笑脸的贴纸。渐渐地豪豪不良的行为减少了,孩子们愿意和豪豪一起玩了,豪豪自己也变得开心了许多。通过持续的关注,运用积极的语言、肢体、实物等赏识教育,来激发幼儿的内在情感,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4.家园共育,共同努力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手册、个别联系等多种方法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让家长了解不当家庭教育的危害,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对幼儿未来融入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家长引起重视,改变一些家庭教养的方法。鼓励家长带孩子多走出家门,在小区、公园等公共场所与同龄的孩子多交往,学会一些社会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针对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沟通的基础上,请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为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出谋划策。

四、分析与思考

通过实践研究,我班幼儿在入园初期表现出的不良社会性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争抢玩具、打人、吵架等不良社会性行为减少了,出现了友好相处、分享玩具等行为,幼儿学会了一些基本交往技能和礼貌用语,在简单的交往中,幼儿的自信心的增强了,同时促进了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使幼儿自己与群体保持一种和谐适应的状态,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发展社会能力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自由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最富教育意义的活动之一,相较其他活动形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充分发挥自由活动对幼儿社会性行为重要的教育价值,让孩子们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在友好的交往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 张翠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教师观》[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 2008年第6

[3]《幼儿园工作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 199661日实施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5] 丁祖荫主编 《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6] 俞美琴. 幼儿园自由活动的意义及组织[J].《中外教育(福建)》2000年第3

[7] 庞丽娟.陈 琴. 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1

[8] 陈莉 . 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家庭教养方式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 《幼儿教育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9] 刘丽丽.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03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