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娃娃家游戏活动指导策略探究
跳皮筋对大班幼儿跳跃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浅谈日常活动中沪语教学的渗透
浅谈幼小混龄互动阅读指导策略
游戏情景下数学活动师幼互动的案例研究
浅谈中班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与调整
以绘本阅读为载体,培养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
浅谈幼小混龄互动阅读指导策略
创设幼儿自主性游戏环境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乐玩童画——小班幼儿综合材料绘画的实践研究
家庭中3-4岁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游戏情景”为主线 促进幼儿快乐学习
浅谈学习性区域中对材料投放
围绕“核心”的个别化肢表学习活动的初探
个别化学习与主题的融合
大班幼儿自主性游戏“预设”与“生成”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
“我爱我家”,我爱中二班
4-5岁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激活的实践研究

 

 
 
 
 

浅谈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2014-12-12  作者(来源):机关建国幼儿园 王婷婷

一、 背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的重心放在发展智力、培养技能上,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幼儿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行为霸道、易发生争执,不能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等等。因此,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迫在眉睫。

 

二、 目的:

依据《新纲要》中的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我们制定了具体行为目标:

1、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不乱扔垃圾、爱护公物;上下楼梯靠右走、不在走廊中奔跑等。

2、遵守学习活动的规则:发言先举手,不随便插嘴;注意力集中;整齐摆放、整理学习用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

3、遵守生活、游戏的规则:遵守先后次序;进餐、午睡保持安静,不做影响他人的事,养成良好的习惯;游戏中不争抢玩具,爱护游戏材料,结束后能物归原处等。

4、在集体交往中:能公正地评价别人与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碰到纠纷时,能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

 

三、 具体措施:

(一)制定、理解规则,让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之中,它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规则不在于多或少,在于是否合理和必要。

1、利用谈话,认识规则

    我们总是让幼儿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有一次在洗手过程中,我问大家:“水龙头一直开着会怎么样?”孩子们说:“小水滴就哭了”、“我们以后就没有水用了”、“就浪费很多水了”……幼儿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接着我又问:“那洗手的时候应该怎么洗呢?”孩子们说:“应该洗的动作快”、“擦洗手液的时候把水龙头关掉”……我总结了他们的发言,再次明确规则。以后班上再也没出现洗手浪费水的现象了。可见,帮助幼儿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对行为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减少盲目性。

2、利用图标,理解规则

     所谓图标就是把一个个规则绘画成一幅幅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形式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我们在餐厅,设计一个小嘴巴上竖着一个手指的画面,意思是进餐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干扰别人;卧室鞋架边贴一个两只卡通鞋子在一起的图标,意思是上楼前先脱鞋,并整齐摆放好;饮水橱边贴着盥洗室内贴上规范洗手流程图……这些图标稚趣可爱,容易理解,幼儿乐意去遵守。利用周围环境,让环境开口说话,比强加给他们的规则更易接受。

3、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定规则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的和要求的合理性。一次,班上分了一箱新的桌面玩具,孩子们欢呼雀跃,一拥而上。这时我说:“就一箱积木,大家一起玩够不够?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大家都玩到新玩具,又能不争不抢,玩得高兴呢?”于是幼儿积极商议,自定出了规则:一组一组轮流玩;一天一天轮流玩;每次玩15分钟;如有争抢,暂停一次;如不爱护,暂停一次。因为规则是自定的,所以活动中他们能主动认同规则,相互监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在这里他们就是主人。 

4、讲解规则要简洁精练、便于记忆

切忌啰啰嗦嗦说上一大堆,幼儿难以从大量的词汇中找出要点,产生不理解或是不愿听。我每次都要把规则订在三条之内,所用的词汇都是幼儿能理解、易记住的。如用餐规则:1.安静、有序;2.坐姿端正、细嚼慢咽;3.不挑食、吃干净。

(二)注重环境的熏染,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所以,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器具,以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

如何保证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有充分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又能恰到好处地控制幼儿间争、抢玩具而引起的纠纷呢?我想,除了园里购买的活动材料外,我们教师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多种形式各样的操作材料,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保证了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从而避免了在活动中的互相争执。例如:在开学时,我班幼儿带来一些棋类玩具,幼儿兴趣教浓。可每次区域活动时,都有争抢玩具的现象。经过我们反思后采取了怎增加玩具的数量的办法。这样大大减少了纠纷。

2、设计具有暗示性,让环境开口说话。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规则的作用,引起诱发儿童积极行为的作用。如在美工区中,放了一个空篮子,小朋友就知道垃圾应往里面扔。

3、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幼儿,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有一次,因为手头上有重要事情,我在一路从办公室小跑到了教室,没想到被班中的安全值日生看到,他连忙喊道:“小王老师,不要跑,慢慢走。”听到了孩子的这一句提醒顿时让我放慢了脚步,并回头对值日生说道:“对不起哦,我错了。”看来幼儿的眼睛的确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

(三)创造交往和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学习自律

有些规则不是预先就明确存在着,因为有了交往和实践、有了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之后,才会出现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人们自觉的意志之上,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例如:每天中午我们都安排了自由的活动,请幼儿带自己喜欢的图书看,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小气的幼儿逐渐变得大方,因为他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给别人看,才有可能看别人的,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图书的。又如每天的学习性区域活动,孩子们自己选择活动区,并取拿活动器具,有下棋子的,有做实验的,也有一个人玩的。玩好后都能自觉地整理好活动材料,将玩具物无归原处,一切都井井有条。因为多次活动使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取放方便,玩得开心。

(四)规则的提出要有艺术性

幼儿的自控力差,易违反规则,如果教师一味地用批评的方法,不仅无形中剥夺了本属于幼儿学习、游戏的时间,更严重地伤了幼儿的自尊。所以规则的提出一定要在维护幼儿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做到超前明确、正面,以防患于未然。

1、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幼儿不能讲反话。因为他们常常将反话正过来理解。对于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如“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这样会更安全、更方便”,而不能说“不要靠左边走,靠左边会很危险的”。因为幼儿都有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事情,他越想去尝试一下,从而出现过激行为。如果教师正面提出规则,就会让孩子感到老师是尊重他的,相信他的,更有助于增加遵守规则的意识。

2、将规则说在活动前。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动前,孩子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3、行动语言相互促进。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有限,有时他们会对教师的话听不明白。因此教师在提规则时应该做到语言简单明了、生动形象,还可以在言语说明同时配合相应的行动,以强化所提出的要求,来引起幼儿更多的注意。

(五)正面诱导,提高执行规则的能力

虽然,许多时间我们都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每天或多或少有幼儿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对幼儿多一份宽容和接纳,应该冷静地从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找原因,而不能急着批评幼儿。这样才能避免伤着幼儿的自尊心。如果是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低才使幼儿产生不守规则的现象,可以适时运用一些不同的方法进行诱导。

1、提前表扬法。喜欢听表扬是孩子的共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幼儿克服缺点。例如:我们班的锟锟小朋友,每天中午都很难睡着。一次午睡前,我说:“锟锟今天中午吃饭吃的很棒,我想今天他午睡一定睡着”!果然那天中午他就自己独立睡着了。

2、注意力转移法。有一次美术活动,不知是谁开始大声地唱起来,引得班里孩子跟着大声唱,不画画了,我灵机一动,高高举起一幅已画好的图,“你们看,他画了些什么?”,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这幅画上,安静了下来。

3、游戏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规则予以游戏化,幼儿更容易接受。有一阵在午睡起床后,许多孩子穿衣服速度普遍都比较慢,有的坐在床上在说话、有的则目光呆滞地看着一旁。于是,我就说:“哟,怎么来了这么多‘小拖拉’呀,快点让‘小拖拉’在10分钟里变变变,变成‘不拖拉’!”幼儿一听,马上把腰板挺直,加快穿衣的速度,三下两下地就穿好衣服了。

4、以静制动法。有一次从户外散步回来后,将准备午睡,可我拍了三次手:“坐下来了。”孩子们还没有坐到位子上,于是我坐在前面默默地看着他们,这时一些观察敏锐的孩子开始注意到了我的举动,都奇怪地转过头来看我,并立马坐了下,教室里重新安静了下来。这次我没说过一句话,但我忽然“静”下来,孩子们就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不说话了?”,他们把注意力指向了我,就有意识地控制了自己的言行。

(六)细心观察,针对性指导

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大,我们要细致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采取最适合的方式。比如有的幼儿只需老师的一个眼神,有的却非要坐下来严肃地谈话才行。在一日活动中,方式也有所不同:上课时,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师适宜采取一些小动作来提醒或纠正幼儿的行为,如一个眼神的注视,声音的强弱变化,摸摸他的头,或是自然地走过去拉回某只动个不停的手……吃饭、午睡时,我们用设评比栏的方式,让个人与小组参与评比;游戏时,我们以角色的身份、游戏的口吻,还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来引导孩子遵守规则。

(七)家园一致,共同教育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因此,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如定期开展家园开放日、提供家园联系栏指导性资料,个别交谈等,让家长懂得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掌握方法,家园一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之,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期、反复的引导,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一定能使幼儿将各种规则,化为心中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使我们的孩子,将来顺利地融入社会。

 

四、小结与讨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引导,孩子们在各方面的规则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

1.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情感,是提高幼儿执行规则能力的前提。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没有感情基础,那么幼儿对教师的要求只能是被动接受的,甚至会跟教师顶撞。所以,教师对待孩子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平等,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2.对违反规则特别严重的幼儿仍有必要采取批评的手段,但要让孩子明确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同时要注意方法合理,使幼儿知道老师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本人。

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使我们的孩子更能适应小学生活。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