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的一种,是幼儿在特定的“家庭”及相关区域内,通过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再现家庭及周围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验与周围其他人、事、物情感与态度的角色扮演活动过程。反思以前的娃娃家游戏活动,我们感到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对娃娃家教育功能的认识比较宏观,主要是从角色游戏的角度认为娃娃家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语言和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就娃娃家游戏活动本身特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还不明确。各年龄班娃娃家游戏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不是很清楚。二是大家都感到娃娃家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其它角色游戏不可替代的,但在幼儿游戏时怎样做到既不让幼儿按照老师的导演进行程式化、教育化的游戏活动,又能在突出自选游戏积极、主动、快乐的前提下,敏锐的察觉幼儿的需要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方面,有效的指导策略还比较缺乏。
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围绕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和不同年龄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采取了以下7个方面的策略,指导幼儿在娃娃家中快乐的游戏并获得相关的发展。
1、引导幼儿回忆相关经验
引导幼儿回忆和拓展家庭生活及周围生活的一些相关经验,是娃娃家游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铺垫。通过调动幼儿记忆的复活,逐步恢复、清晰和再现家庭中爸爸妈妈的角色行为、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周围人的交往方式等,为幼儿在娃娃家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并使幼儿逐步获得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如小班幼儿在度过分离焦虑期以后,已能正常的开展玩娃娃的游戏,但老师发现,孩子们经常将娃娃头朝下夹在胳膊下面,头斜着朝下脚朝上穿裤子等,这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无意识的。由于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和操作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虽然老师多次提醒玩娃娃时娃娃头要朝上,但孩子行为上没有改变。为了让孩子在体验快乐的基础上,初步培养他们正确的角色行为,发展与角色相关的情感,老师引导孩子回忆原有经验:爸爸妈妈头朝下抱过你们吗?如果有,是什么感觉(难受,不舒服),小朋友在抱娃娃睡觉、喝水、穿衣服时应该怎么抱(朝上),为什么(这样好受,小娃娃高兴呀)。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偶尔还有倒着抱的现象,老师就请家长配合,头朝下抱一抱孩子,穿裤子时让孩子头趴在床铺上,身体倚在家长身上脚朝上来穿,孩子们实践后的体验更深刻了:我害怕掉下去,眼睛看不见东西,喘不上气来等。这样在活动中逐渐克服了倒着抱娃娃的现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了拍娃娃、把娃娃放床上、给娃娃洗脸、穿衣服动作都要轻着点,小娃娃才会舒服和快乐。
大班幼儿在玩娃娃家时,出现了过生日的主题,为了通过过生日这一主题,更好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与同伴的交往及相互关爱的情感,老师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回忆自己过生日的经验:在家怎么过生日,过生日时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通过讨论孩子们都认为过生日要做好的饭菜吃,要吃生日蛋糕。小朋友之间要互相祝贺,可以说一句话制作一个小礼物,也可以表演一个节目,还可以邀请客人来庆祝生日,这样比在家过生日有意义,在家过生日时父母、亲戚买好多衣服、玩具、食品这样不好,太浪费了。如果在娃娃家过生日你希望怎么过,孩子们自己设计过生日的程序:提前娃娃家合作做生日请柬,商定请那些客人;爸爸做饭菜,妈妈照顾娃娃并帮姐姐做蛋糕;过生日时先唱生日歌、吹蜡烛吃蛋糕、吃饭,爸爸负责招待客人,介绍饭菜;大家对生日表示祝福;吃完饭后姐姐负责照相;最后大家共同收拾餐桌、打扫卫生游戏活动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会体验到合作游戏的快乐,与同伴合作游戏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以同伴方式示范某一角色行为。以同伴方式示范某一角色行为,是提高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方法,能使幼儿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自然有效的接受教师的帮助指导,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小班孩子在游戏中打电话告诉老师孩子生病了,老师以医生的身份进入询问孩子有什么病,幼儿说是肚子疼,老师马上撩开被子和娃娃的上衣,用手一敲,你听娃娃的肚子蹦蹦响,可能是着凉了,吃点药就好了。老师又说:你看娃娃的小脚丫露着了,顺手把被子盖好,这就不容易着凉了。我们在给娃娃做碗面汤,热热乎乎喝下去就好了。通过小班孩子能理解语言和动作示范,孩子初步习得了肚子疼的一个症状、怎样护理肚子疼的病人和预防肚子疼的方法。
中班孩子在给娃娃洗脸后,有水滴落在地下,姐姐拿来墩布把水檫干净了,接着又擦起桌子和电视,老师进入娃娃家说:我是家政公司的服务员,你们家需要做卫生吗?(需要)。老师先用墩布擦地,又用抹布擦桌子、电视,又换一块干净的擦第二遍,最后扫地,把脏东西到进垃圾桶。活动后老师组织孩子们通过交流评价,知道了打扫卫生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工具,这样才能把屋子收拾干净。
3、组织幼儿从事某一特定的与角色相关的系列活动。组织幼儿从事某一特定的与角色相关的系列活动,能使孩子更加深入、细致再现生活经验并进行创造,能逐步丰富游戏情节和内容,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和交往。
为培养中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中班老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活动前,首先组织幼儿进行“爸爸妈妈在家干什么”的调查,使幼儿进一步关注了解爸爸妈妈的角色行为(妈妈在家做饭、洗衣服、上街买菜,爸爸在电脑上打字、修马桶、给我讲故事),家长和幼儿一起把主要行为画下来;然后老师组织幼儿相互谈话交流、总结归纳,进一步丰富拓展对爸爸妈妈的角色行为认识,并生成一面“爸爸妈妈做什么”的小墙饰,这些经验对幼儿的角色扮演和游戏过程起到很大的提示作用。最后请幼儿集体进行一次做爸爸(做一个菜)做妈妈(打扮娃娃)的体验 ,并组织交流和评价:爸爸怎样才能把饭做的又好看又好吃,怎样给娃娃喂饭,妈妈怎样打扮娃娃又漂亮又舒服,怎样才能把卫生打扫干净等,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幼儿做好爸爸妈妈责任感。
随着娃娃家游戏活动的开展,在小班后期出现了孩子生病爸爸妈妈要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情节。教师及时关注到幼儿的行为表现,一是组织小朋友谈话,引导幼儿回忆说出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医院看病由谁来看(医生),医生怎样看病(打针、拿药、试体温),使幼儿明确看病的角色和用品;二是请幼儿观看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整个过程录象,进一步丰富幼儿对医生的感性认识;三是请小朋友来当医生,体验给病人看病的过程;四是引导孩子进一步明确怎样才能当好医生,看到病人要先说话,看完了给病人打针吃药。
4、帮助幼儿继续他们的角色。帮助幼儿继续他们的角色,这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游戏角色不能继续进行时,要在瞬间经过大脑风暴作出回应或在下次活动前从材料等方面做出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游戏顺利进行,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班幼儿在娃娃家做出面条后,不知道怎样做点菜,老师给了三次提示:既让孩子再现原有经验,又引导孩子进行创造性表现,同时让孩子体验美的感受。你在家都吃过什么点菜,用我们这里的材料可以做什么,幼儿用白纸和绿纸剪了土豆条和黄瓜条;其他的材料还可以做什么,幼儿看到了橡皮泥,用黄色的团成小球做黄豆;怎么让点菜颜色更好看,橘红色的纸可以做什么,幼儿用橘红色的纸剪成条当胡萝卜丝。
大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了明显的合作意识,老师发现幼儿在做饭时出现了涮羊肉的情节,孩子们会主动的分工合作准备涮羊肉的材料,羊肉卷、白菜粉丝、调料一人承担一项,准备好了就吃起来。姐姐突然说道,我们家吃涮羊肉时有蟹足棒,多好吃呀。妈妈马上到超市去买可是没有,回来时很扫兴,这时老师拿过有白色和红色橡皮泥的盘子递到妈妈手中,它可以帮助你们吗,爸爸有所领悟,把白色和红色橡皮泥撮在一起高兴的说这就是蟹足棒,一家人齐帮动手撮了许多,继续吃着美味的涮羊肉。
5、提供新的道具材料,暗示性环境。环境材料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支撑物,适时提供新的道具材料,暗示性环境,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和内容,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情感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小班的孩子在娃娃家吃饭时,把米饭撒在地上,幼儿用簸萁收起放在屋子中间,教师临时用一个塑料袋套在纸盒上放在角落里,幼儿看见后把脏东西倒进垃圾箱。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还和幼儿一起讨论,什么样的物品掉在地上不能吃要马上收拾起来放进垃圾箱,什么样的物品可以拾起来洗干净接着吃,既注意卫生,又不浪费。
中班孩子有了交往意识,但还不会主动交往。孩子们遇到问题经常告诉或求助老师来解决(上厕所、没有西红柿了);妈妈或爸爸经常抱着娃娃出去买东西、到医院给看病,不知道互相打招呼。通过老师和孩子谈话,孩子们知道有事情有问题爸爸、妈妈、孩子之间要互相告知和帮助,外出时要打招呼和保持联系,这样在家的人才放心。老师在娃娃家投放了一部手机,引发了孩子之间密切的交往:妈妈:我去超市买菜了,爸爸:路上小心点,快点回来,妈妈:放心吧,我到了就给你大电话。
6、帮助幼儿理解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化。帮助幼儿理解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化,有助于幼儿发展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如幼儿在娃娃家游戏过程中,家庭内角色之间基本都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的交往,但与商店、医院的人交往时,交往的语言及礼貌用语就不会迁移了。娃娃家的爸爸到商店买蔬菜时说:我买2斤茄子,然后售货员称茄子、交钱找钱都是默默进行,眼看娃娃家的爸爸拿着茄子要走,老师观察到这就介入指导:小红爸爸你好,买菜呀,我们是邻居,等会儿我咱们一块走。然后老师说:售货员请给我称一斤土豆,你们的土豆真好,又大又光滑(我们是今天新进的菜,都很新鲜),多少钱一斤,(一块钱1斤),给您钱,五块的(找您4块),谢谢,再见(欢迎下次在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给娃娃家的爸爸与人礼貌交往起到了示范作用,引导幼儿知道与不同区域人员交往有不同的交往语言,而且要有礼貌,帮助幼儿理解了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换,同时也带动了售货员与人的语言交往。
7、娃娃家的环境是温馨和谐的。只有创设温馨、和谐的娃娃家环境,才能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慰籍。我们在做到娃娃家空间位置布局合理、基本形成娃娃家格局的基础上,本着喜欢、舒适、安全、温暖的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创设娃娃家温馨和谐的环境。
一是娃娃的投放。娃娃家投放的娃娃既要好看又挺阔柔软,能吸引孩子抱娃娃玩。幼儿抱着娃娃会感到柔软、舒适,尤其是能让小班刚入园的孩子一种家的体验,缓解心理焦虑,稳定情绪。我们在投放娃娃时,经过两次调整,刚开始投放的是全塑的硬娃娃,眼睛不会动,没有头发,形象不好看,孩子抱着没有温暖、舒适的感觉,由于四肢僵硬,幼儿给娃娃穿衣服很不方便,孩子不喜欢玩;于是我们把娃娃调换成比较漂亮、四肢软细、手脚都是大头的娃娃,结果又发现孩子在玩时,娃娃四肢过软,不挺阔,给娃娃穿衣服仍然很费劲;最后把娃娃换成身体软、四肢硬、造型漂亮、眼睛会动的娃娃,孩子们喜欢玩、抱着舒服、便于穿衣服。
二是娃娃衣服的投放。对于娃娃穿的衣服,以绒面、纯棉布为主,孩子摸起来舒适,颜色要鲜艳,款式要漂亮。刚开始投放便于孩子穿脱的坎肩、粘扣披风、半袖裙子和裤子,以后逐渐增加粘扣、按扣、拉链、纽扣的上衣。
三是玩具和操作材料的投放。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可以投放既轻柔又毛绒绒的动物玩具和电动玩具,布绒玩具如小熊、兔子、羊、大象等,这些小动物挤压后可以恢复原状,孩子可以心情放松的抱着玩坐着玩,电动玩具主要以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为主,声音和动态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后逐渐投放玩娃娃的材料(毛巾、盆、奶瓶、水碗、装饰物),给娃娃做饭的材料(炊具、餐具、水果、蔬菜模型、各类纸、泥、纸盒、塑料瓶、毛线、布头、皮壳等半成品材料等),随着情节的发展和需要,适时投放手机、图书、垃圾箱、墩布、照相机等成品材料材料。
四是娃娃家氛围的营造。我们在营造娃娃家氛围时,尽量体现出热闹、丰富、充实、温暖的感觉。如在颜色上以暖色调为主,娃娃家的窗帘、沙发、地面饰物选择粉、红、黄、藕荷等色,选择带有孩子喜欢的动物图案的布料做装饰材料,沙发高度、靠背厚度适合孩子身高、便于孩子起坐。娃娃家内有孩子家庭合影、图片、幼儿作品,还有支持孩子开展游戏活动的(做饭、做菜等)墙饰等。
以后将就丰富幼儿角色意识和行为、拓展有价值的游戏内容和情节、促进幼儿在积极愉快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等问题深入研究,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