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儿童对语言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教什么就学什么”,而是有明显的兴趣倾向和选择,往往他们感兴趣的就容易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反之,则效果较差。新《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针对我们上海来说,最大的语言财富莫过于深远的海派文化和具有标志性的吴侬软语,能听懂上海话、学说上海话,也是体会和感受“上海味道”一种直接方法。在当下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推行沪语,在常态的教学中渗透沪语,也是一种本地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思考和设计。
关键词:沪语童谣;方言;上海说唱;渗透
语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适应人类社会的主要工具。而且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往往这些都是注重早期语言教育的结果,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对于学说本地特色的方言,也是孩子语言学习的一个方面。那么,在上海地区如何让孩子们愿意说沪语、如何促进幼儿沪语的发展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先丰富幼儿的活动,为幼儿创造轻松自然的沪语环境,除了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适时地渗透沪语,丰富幼儿的沪语词汇,帮助幼儿扩大加深对沪语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来促进幼儿的沪语会话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沪语表达能力。以下是我经过实践摸索出在日常活动中渗透沪语教学的契机与途径。
一、契机
(一)沪语童谣
童谣是一种由儿童自己、大人或文人为儿童所创作的以儿童的理解力和兴趣为依据并适合儿童吟诵念唱的,长期、广泛流传于儿童间的民间歌谣。沪语童谣使用地域方言(上海话),反映了我们上海的习俗和地域文化,但由于童谣大多具有时代的特性,旧的生活习俗的消失、社会观念的变化等等,所以在日常的沪语活动中,有选择性地与幼儿一起吟诵沪语童谣,比如《卖糖粥》、《侬姓啥》、《小皮球》、《赖学精》、《落雨了》等等,这些童谣虽然传唱已久,但在今天唱起来仍然是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孩子们学得快、念得溜,特别是很多不会说、不愿意说上海话的孩子,他们面对这样情境性强、饶有趣味的童谣也会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忍不住跟唱。
(二)民间游戏
游戏的情境让孩子能愉悦地投入其中。而沪语民间游戏更将游戏与沪语巧妙融合,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乐趣。“金锁银锁”、“炒黄豆”、 “木头人”、“拍大麦”、“猜东哩猜”等等,配上沪语特有的语音语调,成了孩子们亲近沪语、学说沪语的敲门砖。早茶前、午餐后、活动间歇时,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凑作一团玩得不亦乐乎,此时同他们口中说出的上海话也是充满了欢乐与朝气,无需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下自然地说着沪语,时不时还会蹦出“赖角皮”、“老咪咪”、“侬老居”等等亲切、地道的上海话,让孩子们沉浸在沪语特有俏皮、诙谐的氛围中乐不思蜀。
(三)生活沪语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更好地表达。从简单的问候语“早浪好”、“侬好”、“再外”,到常见的物品“阿凳”、“绢头”、“阳伞”,再到“豆腐浆”、“生煎馒头”、“老虎脚爪”,还有夸张地感叹“哈嗲”、“老赞额”、“一天世界”等等,这些或泊来或夸张,或直白或形象的上海话,帮助孩子们更生动、更形象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慢慢地他们发现说上海闲话“老扎劲额”。我认为,上海话是一种带有表情的语言,而掌握的词语越多就意味着你有更多的表情去表达,也越发凸显了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下自然的重现和模仿,并且引导幼儿活学活用、“现学现卖”的成果。
二、途径
除了灵活运用多种契机开展沪语教学,我体会到利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适时地渗透沪语教学也是一种必不可少、事半功倍的途径。
(一)来园
一天之计在于晨,孩子们蹦跳着来园第一件事就是
(二)离园
愉快的一天马上就要结束了,是放任孩子们在离园前趁着忙乱“自说自话”还是因势利导的加以利用?于是,利用每天离园前的这短短的间隙里,我们开始了“嘎讪糊”,可能是介绍自己新学的本领,可能是说说今天自己开心的不开心的,甚至是点评一下今天的午餐和茶点,不拘内容不限长短,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长篇大论,有时可能只是用“老灵额”、“哈嗲”来简单评论下同伴的发言或者自己的看法,但是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每个孩子都忍不住来“嘎嘎闹猛”,即使有些“洋泾浜”或者“瞎七搭八”,但是在同伴善意的笑声与鼓励下,这个“黄金档”是越来越得到大家的期待了,孩子们常常会追问我今天的话题或者建议今天的主题。聊天,也是有大讲究的,成为了孩子们沪语比拼的大擂台。
(三)生活活动
自由活动时,宁宁和晨晨都想要看多多的新书,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眼看着就要掐架,“你们快点‘猜东哩猜’呀”多多在一旁果断建议,于是两个孩子不但用最平和的方式以及简单的一句上海话解决了矛盾,还“侬鲜看”、“侬鲜看”的谦让了起来。
“碧头”(被子)、“皮皂”(肥皂)“打手”(洗手)、“切茶”(喝水)、“调羹”(勺子),这些软软糯糯的沪语从孩子们嘴里蹦出来实在是俏皮而有趣,盥洗、饮水、与老师和同伴闲聊,这些生活琐事因为有了沪语的加入显得更加生动,从听着好玩儿到试着学说,再到有模有样地抑扬顿挫,有些事物有些动作孩子们觉得不用上海话说、不用沪语来表达,反而不够“滑稽”不够“扎劲。”
(四)集体活动
众所周知,集体教学活动一般都是以标准的普通话为授课语言的,但在活动中偶尔有沪语穿插其中,也不会显得突兀,有时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放松而亲切,于是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听到我用上海话点到自己的名字会马上起立作答,故事中的两个角色突然用上海话“吵相么”(吵架)他们也能听出个子丑寅卯来,类似这样的上海话孩子们从开始的“云里雾里”到“越听越扎劲”,再到后来还会在日常中灵活运用,让人不得不感叹于孩子们的学习与模仿能力的同时,也体会到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沪语渗透也是可圈可点的。
(五)游戏活动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刻,两个一伙三个一群,这时的游戏活动才是幼儿真正自主自发的。“金锁银锁嘎拉拉拉一锁,蚂蚁爬过捉牢算数!” 、“三三三,三三三,阿拉都是木头人,勿讲闲话勿好动,还有一则勿许笑。”、“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头”,没有高科技的玩具,不用任何占地方的道具,这些游戏无一例外地配上了沪语那特有的抑扬顿挫的调调,于是孩子们发现没有玩具自己也可以玩得很开心。民间游戏在幼儿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下,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说起了上海话,主动说起了上海话。
从以上列举的几个时间点不难看出,一日活动皆学习,这不是纲要上的一句口号,而是在沪语教学中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利用一日生活中的点滴时间,开展渗透沪语的绝佳途径。
三、具体实施
(一)集体教学渗透
比起个别教育,集体活动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更强,也是覆盖面最广、辐射最快的一种。为了让孩子喜欢沪语,激发他们学说沪语的兴趣,我设计了集体活动《上海闲话》,将沪语中诙谐的发音、形象生动的拟声词、还一些同音不同义的词语放入其中,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时而被滑稽的语音逗笑,时而恍然大悟般地长叹一声,时而对沪语的传神到位啧啧称奇,“上海闲话噶扎劲啊”活动后一个孩子忍不住发出感叹。在中班主题活动《我在马路边》中,结合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以及文明出行,我设计了一个集体活动《安全行路歌》,将普通话儿歌进行了沪语的改编,朗朗上口的语音语调,新鲜的词汇和有趣的发音,让孩子们在唱响的同时也将“安全”二字牢牢记在心中。
集体活动随着主题活动的推进,开展有阶段的沪语教学渗透,这样的活动既立足于课程,也不显得突兀,而是联系主题,渗透沪语,让学说沪语更为自然,赢得孩子们的兴趣。
(二)创编说唱
“上海说唱”是继沪语童谣后又一个新的上海曲种,脱胎于独脚戏流行于上海市和江、浙一带,唱词多是即兴创作,此即上海说唱的雏形。而这里要介绍的“上海说唱”就是借用了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却是源自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及各个主题活动。例如在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为自己作为一名上海人而感到骄傲,我创编了说唱《上海小吃》,将“小笼馒头”、“蟹壳黄”、“老虎脚爪”、“排骨年糕”等上海一些著名的、有特色的小吃编入其中,孩子们一边“馋吐水哒哒滴”一边饶有兴趣地念着,深刻体会到了身为一个上海小恁的幸福。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中,有一个活动是通过沪语说唱来介绍上海,于是我结合上海的旧貌新颜创编了这样一个上海说唱。
沪语童谣(说上海、唱上海)
说上海,唱上海,上海是额好地方,
阿拉是额上海恁,欢迎侬到上海来。
有轨电车铛铛响,外白渡桥响当当,
城隍庙里品小吃,西洋镜里看洋眼,
兜兜南京路,白相大世界。
十里洋场老上海。
说上海,唱上海,上海是额好地方,
阿拉是额上海恁,欢迎侬到上海来。
黄浦江上四座桥,浦东浦西手搀手,
杨浦大桥长又长,徐浦大桥真稳当,
弯来弯去是南浦,一道彩虹是卢浦。
经济腾飞新上海。
说上海,唱上海,阿拉是额上海恁,
今朝阿拉说上海,明朝上海看阿拉,
明朝上海 看 阿 拉!
(三)游戏活动中的渗透
沪语中比较难发音的字词,也可以单独放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练习,比如幼儿较难发准“特滋”(和),于是我将这个沪语词语放进一段故事中,幼儿听到故事中的“特滋”就拍一下手,等孩子们理解并熟悉了这个词语后,我再将故事中的“和”换成拍手,幼儿则发出“特滋”的音,这样的反复强化与练习孩子们不但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专心致志、全情投入;“别苗头”游戏(实则为“说相反”)则是帮助孩子积累沪语词汇量的捷径,比如教师说“坐勿汽”(坐下去),幼儿答“立起来”(站起来),教师说“上班”幼儿答“勿班”,教师说“早浪”幼儿答“夜快”等等,在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游戏中,幼儿在嘻嘻哈哈地和教师或同伴“互别苗头”中,不断地积累了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沪语词语,这样类似的游戏经常交替着开展,不管是由教师牵头还是幼儿自发,都是为幼儿说上海话创造了有力条件的好方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让幼儿从生活中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为此,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以本民族语言(主要指母语中的口语)及其社会交际规则为参照,从儿童的语言现状出发,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儿童在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即在认识和交往活动中,达到本阶段语言发展的较好水平,使语言逐步成为儿童认识活动和交际活动的工具。立足普通话学习的同时,渗透了解与学说上海话,不但是对上海话的传承与发扬,摆脱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的尴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新上海人们更好地融入上海,也让孩子具有更丰富的语汇。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赵寄石、楼必生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01月
[3]《浓浓沪语海上情》 吕争、钱乃荣 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08月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首都师范出版社,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