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教育也是更好地回馈生活。我们周围无处不充满着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存在着教育的机会。生活中许多物品和事件都隐藏着科学教育的元素,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就能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科学、体验科学、喜欢科学。
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但是如果在科学活动中只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幼儿逐一回答,然后得出这一事物的结论这样单一的方法。就会形成以教师教为主,幼儿死记硬背的模式,幼儿非但不能对所学知识完全理解,时间久了还会慢慢地遗忘。所以,在观察活动中把自主操作、探索的权利还给幼儿变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观察力是一种能力或技能,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我们应当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引导幼儿在自然观察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知识经验来近大自然,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将科学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幼儿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发现,以体会科学的乐趣。那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主动探究的环境,激发幼儿自然观察的兴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因此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积极和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个性特点之一,它表现为幼儿对外部世界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点燃幼儿心中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从兴趣入手,尊重幼儿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自然角是班级必备的区角,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和一些可以生长变化的种子,以及一些小动物,可以供孩子们养殖、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养殖花草的过程中会慢慢认识这些花草,和他们做朋友。在养殖的过程中有些花草生长茂盛,有些花草会逐渐枯萎,幼儿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去追寻原因,从而知道哪些花需要天天浇水,哪些花喜欢呆在阴凉的地方。于是我就用哭脸、笑脸的方法将这些花草做上标牌,提示幼儿每一种花草的喜好,也在潜意识里丰富幼儿做观察记录的方法。这些都是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获得的,真正是快乐获取的过程。
二、提供可供操作探究的观察材料,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
在自然观察中幼儿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首先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回应,用心地解释或者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将禁锢幼儿的思想,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热情减退甚至消失;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观察过程中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新的好奇;最后,教师应挖掘可观察的点,创设方便吸引幼儿观察的环境,促使幼儿进行深入仔细地观察。
为了吸引孩子们深入仔细地观察海棠树,我组织了幼儿进行《沉与浮》的小实验,引导幼儿猜想树叶、果子、树枝、树皮、玻璃珠、石头等,在水里会怎么样?并鼓励孩子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通过做小实验,孩子们与海棠树来了次亲密接触,他们真实地触摸到了树枝、树皮和果子,也很仔细认真地观察着这些材料在水里的变化。在玩的过程中,我提醒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如:有的小朋友发现树皮、果子、树枝、树叶是漂在水面上的;有的小朋友发现果子、石头、玻璃珠是沉入水底的;小朋友之间商量着用两个不一样的篓子摆放沉和浮的物品,加以区分。在操作中我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解决难题,让幼儿学会在操作中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回答了自己的猜测,因为果子、树枝、树叶“轻”里面是空空的,所以浮在水面上,而石头、玻璃珠、树皮等“重”所以沉入水底。同时幼儿还发现了与“沉浮”相关的事物,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如:有的小朋友发现把干枯的树叶弄湿了,它就会沉入水底……在这样的学习中,幼儿不仅积极地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还从观察物体的表面深入到观察物体内部的构造,并用了讨论与分类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仅能通过多种感官仔细观察物体,更主动、积极地探索学习,将科学教育很好地渗透进了自然观察中。
三、注重让幼儿在各种自然观察中自主探究,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
1、培养幼儿观察意识增强观察能力。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产生多种想法,萌发创造意识。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不能局限于一般的观察,即观察研究对象本身,除了进行观察记录外,还应该引导幼儿在观察时发现更多的问题,注意研究对象与周围的关系,并维持一定时间的兴趣。如:春天到了,我们在自然角里种了洋葱,孩子们天天都去看洋葱的变化。在“洋葱宝宝发芽”活动中,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自己提出种洋葱需要水,我们就根据孩子们的问题设想了几个瓶子,有的缺少水,有的缺少空气,有的缺少阳光的照射,并根据设想制作了记录纸,孩子们通过记录纸与老师设计的装置对照,详细记录洋葱宝宝生长发育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发现有一个瓶子被密封但洋葱宝宝能发芽,跟瓶子里有空气是分不开的;有了空气洋葱宝宝发芽还需要一定的水分,没有水分,也是没办法发芽的。在有了“大发现”的基础上幼儿还提出了新的问题:洋葱宝宝在哪种环境中(石子、沙、土)长得更快呢?随着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的求知欲逐步变大,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了。
再比如,这学期我们的自然探究区——萝卜馆,还在楼梯扶手上挂上了装满植物的透明瓶子,引导孩子们一起去观察研究“不同种类萝卜的不同根须”。在第一次的观察中,孩子们发现“胡萝卜的根须是细细长长的一根主根”,后面的观察中又陆续发现“胡萝卜的根冒出好多细细的短须,而白萝卜的根就像老爷爷的胡子没有主次之分”……我告诉孩子们“我们所看到萝卜圆圆的身体就是它的根,叫块根”。 于是幼儿又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放大镜想仔仔细细地看个清楚,通过每天自己动手记录,孩子们发现了,同样是萝卜,不同种类的萝卜有不同形状的根,并进一步了解了根的作用。求知欲得到满足,幼儿自主性探究的欲望就越发强烈,又从对萝卜根的观察延伸到对其他植物根的观察。我猜想如果不给孩子们提供这些有特征的植物根须供幼儿观察,幼儿也不会对长在泥土中植物的根那么感兴趣,也就不会那么创造性地想出那么多观察的方法来。
此外,科学观察活动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幼儿园,还可以利用野外踏青、亲自活动等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开阔眼界,增长经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探索观察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可以概括和创造出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分析等,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大胆想象,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丰富的自然观察角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动中幼儿如飞翔的小鸟打开想象的翅膀,飞上理想的天空。瞧,有趣的辣椒人,土豆爷爷,萝卜灯笼,种子娃娃等在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植物娃娃“们应运而生。对于孩子无限的创造力,有时连成人都自叹不如。
在制作“我的植物宝宝”的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对植物进行划分,上面是头,中间是身体,下面是脚从而引导孩子们从上而下地观察,在做五官造型时又将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融入到活动中,最后孩子们将“植物宝宝”们陈列在自然观察角中,由近及远地进行整体的比较。,这些有趣的活动抓住了孩子的心,在操作中孩子们也进一步探索了观察的方法。
3、让材料成为幼儿自主探索的动力。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尤其是科学领域的学习更要借助于材料。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的材料,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怀有更高的热情,并极其专注地投入探索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知识经验。
为此我们在幼儿园的小菜园里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种上了冬瓜、南瓜、香菜、丝瓜等,大家就“向日葵种子是如何生长的,它适合在哪儿生长?”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孩子们给向日葵准备了“魔术家”,在不同的家里孩子们放置了泥土、石子、海绵、沙子等等,大家每天早上来园或散步都爱去看看向日葵的变化,一天、两天、三天………最终向日葵种子在泥土里先破土而出,冒出了细细嫩嫩的小绿芽,孩子们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了,在观察中孩子们了解了向日葵的生长变化,也知道了向日葵适合在哪儿生长的道理。
最后我们还把植物观察联系到多种科学探索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来,把孩子们自发的探索活动和教师对此所进行的支持与引导相结合。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孩子的自身需要出发,从观察活动中发现孩子对向日葵的兴趣点,有序列地提供趣味化、游戏化,寓含教育价值的材料,例如:语言活动“葵花籽的由来”、科探活动“炸葵花籽油”、数学活动“葵花的花瓣有几瓣”、音乐活动“花儿打击乐队”、建构区“我的秘密花园”等。通过在个别学习活动中提供一系列关于葵花的材料,让材料持续影响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激发观察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观察。
4、注重幼儿与同伴间的表达与交流
幼儿在进行观察活动后,会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欲望,他们急于想把自己的新发现
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将自然观察活动渗透进科学教育的元素,保护孩子探索科学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对认识事物的积极情感从而启迪孩子的观察意识,进一步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相信孩子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有会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