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观察、了解幼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客观、真实地观察、了解幼儿是我们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和促进其学习与发展的前提。”教师要了解幼儿的欲望,并整体的把握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最近,我们班的科探角中新增设了新的个别化学习内容——乌鸦喝水。
第一阶段,在故事《乌鸦喝水》的引导下,我在该区角中投放了瓶子、大石子、小石子。让孩子自由探索,自主发现。果然,孩子们在操作玩耍中发现:往瓶子中投放石子能使水位上升的现象。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孩子们不仅感知了初步的科学原理,提高了观察能力,还激发了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并在一次次打翻瓶子,滚落石子的失误中,逐渐开始意识到:瓶子尽量放在桌子的中间,以免打翻;石子尽量一颗一颗取放,以免滚落等。从而养成了良好的摆放、拿取、整理、收纳等学习习惯,以此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
在接下去的第二阶段中,鼓励幼儿两两结对进行对比性实验。有的小组两人各往瓶子里投放不同数量的石子进行比对,有的小组则各往瓶子里投放不同大小的石子进行比对。孩子们在实验中通过互相比较,充分感知了水位发生的变化。他们发现:石子的数量越多,水位升高得越快。实验充分激发了孩子积极的探究兴趣,并促使他们主动、持续、坚持、勇敢探索的学习态度,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石子的体积越大,水位升高得越快。但是有一次,A小朋友和B小朋友在互相比较时,A投放了大石子,B投放了小石子,但是B的石子数量远远多于A,最终B的水位高于A的水位。显然,在石子大小不同,数量不等的情况下,对比实验是没有可比性的。于是在记录结果时,两人的意见产生了分歧。A不服气地愤愤说:“你放了那么多的小石子,水位当然比我高,不公平!”B辩驳道:“但是你的石子比我大呀,不是已经扯平了吗?所以还是我赢了!”两人互相质疑,互相争执,甚至决定再来对比一次。在观察中,我了解到:孩子的争执是因为在做对比试验时,操作方法不当所引发的。正因为石子的大小不同,数量也不同,导致实验结果无法比对。于是我组织孩子们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引导孩子们总结发现:对比实验必须要在相同条件下,只允许变化一个条件,再对该条件进行比对,实验结果才具有可比性,方可产生科学公平的结果。以此引导幼儿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学习品质的养成。
而后的第三阶段中,在让孩子明白对比实验的操作要点之后,我鼓励幼儿自己设计记录表进行记录,幼儿将需要比对的两个条件,即石子的“大小”和“数量”分别作为两个栏目呈现在记录表上,并根据每次实验作不同的记录。如:该次实验需要保证在石子“大小”相同的前提下进行,那就需要在“大小”一栏里注上表示该条件相同的标记。接着比一比投放不同数量的石子后,让水位产生的不同变化,并在“数量”一栏里,根据真实的实验情况记录下来。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然而有一天, C小朋友和D小朋友在做实验,但结果却出人意料——投放8颗大石子的最终水位低,而投放8颗大石子的最终水位反而高。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开始思考和猜测:一定有另外一个条件影响了实验正常结果,那会是什么呢?在仔细观察中,孩子们发现了,原来,两个人瓶子里的原始水位不相同,才会影响实验的正常结果。因为经过了反复体验,孩子们在直接体验中,不仅进一步理解了“对比实验”的操作要点,而且掌握了记录方法。于是,我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记录表格:孩子们开始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开始了自己的创想,自然地进入了第四阶段。
在第四阶段中,他们在最初的两栏“数量”“大小”后面增添了一栏“原来水位”,立即生成了三个比对条件,D还向C解释道:“这三个条件里面,我们必须有两个条件是一样的,才能开始比赛”。显然,孩子已经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在商量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规则。
由此可见,在科探角中教师善于观察,了解幼儿,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鼓励幼儿大胆假设和验证自己的想法支持幼儿的同时,正是促进幼儿“主体性”、“主动性”、“想象力”、“探究兴趣”、“思维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为其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