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本学年,我们田林园研究的课题是“工具使用中幼儿责任心培养的实践研究”,以往我们注重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兴趣的培养,而忽视了技能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儿童对技术的关心和兴趣及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关注。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把幼儿使用工具和幼儿的责任心培养融合与我们的课程设计之中,整理出一套值得推广、属于我们自己的经验,望通过设计、完善使用工具活动与策略,对幼儿的责任心发展施与正性影响和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判断的提升。
在幼儿使用工具当中,幼儿的责任心是幼儿科学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对于中班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责任意识的萌芽状态,主要还是任务责任心的体现。
娃娃家里的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正因为内容丰富,材料多样给娃娃家的收拾整理带来了一些困难,于是我们中一班决定把每周五定为娃娃家小帮手活动时间,专门帮助娃娃家进行收拾整理。
二、案例实施与分析
(一)上学期:
第一次整理:
这次请了六名平时在班级里面比较能干的孩子,到了娃娃家以后请他们自己决定怎么收拾,于是几个孩子就忙开来了,有的把原来被收藏好的一些玩具和用品重新拿出来放置在外面,有的对原有的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摆摆好放放齐,老师没有直接参与到活动中,也没有给他们提供任何的工具,因此只见几个小家伙这边跑一下、那边跑一下,过了不一会就开始对自己整理的区域进行了“管辖”,做起了里面的小主人,不知不觉的游戏起来,这时我要不断的提醒他们,今天是来整理的哦,然后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工作”。
第二次整理:
这次整理我请了全体小朋友(19名)一起参与,在整理前请孩子们自主的选择了自己所要负责的区域,并且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相应的劳动工具,如:簸箕、扫帚、抹布(但并不是人手一份),接到任务后孩子们开始忙碌了起来,刚开始都很积极投入的在自己负责的区域里面劳动,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虽然有的孩子仍然在继续劳动,但是已经开始有一部分的孩子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开始游戏了,这些孩子当中包括第一次出来整理的其中几个孩子,我接着观察,很快就发现了那些还在认真工作的孩子们,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手里有劳动工具,只见他们有的在专注的清扫着角落,虽然清扫的姿势并不是很规范并且看得出还有些吃力,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有的在给每一张桌子、台子擦灰尘,正在这个时候我看到有一位小朋友刚用餐巾纸擦好鼻涕,但是没有找到垃圾桶,“乐老师,我的垃圾没有地方放了,我找不到垃圾桶”“你看看冲冲手里拿的是什么?”听我这么一说,这个孩子便把垃圾放到了簸箕里,接下来这张轻轻的垃圾纸给我们的清扫工作带来了不便,它一直要落下来,可是拿着扫帚和簸箕的小朋友却没有放弃过把它扫进去,一遍又一遍,只要每扫一次它都会被扫帚带出来。。。。。。整理活动就要结束了,小朋友们都已经准备好要回教室了,这时我看到那张不配合的垃圾纸又掉了出来,我想:看到大家都在排队,那两个小清扫员该着急了吧,会放弃吗?也许是越着急扫得越吃力,只见他们扫了几次以后,还是没有成功,“算了吧,随它去好了”我故意这样一说,“不行的,我们要负责打扫干净的”话音刚落,小家伙放下扫帚,直接用手将垃圾抓进了簸箕里,“好了,没有了”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我也笑了!
第三次整理:
这一次的整理与上一次有所不同,虽然整理的形式和上一次一样,都是分区域进行,但是在工具的提供上面我们只选择了单一的材料——抹布。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调整是因为:近阶段除了整理娃娃家,我们还在班级里创设了另一个劳动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抹布,让他们清洁自己使用过的小垫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已经基本能够掌握抹布的使用方法,因此想通过这次整理观察,在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上相差不远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具体表现。
整理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的任务就是把娃娃家里所有的台面都要擦干净,只见他们忙碌了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每一位孩子都很认真也很仔细,他们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擦拭着台面,过了一会,有的孩子已经开始有点着急了,因为基本上所有的台面都只是有一些灰尘,擦过以后和没有擦之前对于孩子来说差别不大,尤其是那些平时做事比较急躁的孩子“乐老师,我擦完了”“你再看看上面还有灰吗?”我试图想引导他们再耐心一点,但是观察下来效果甚微,于是我在台面上放上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垃圾”,看到有新的目标,孩子们又开始积极起来,就在大家干得正起劲的时候,问题发生了,垃圾擦到哪里呢?这次我早有准备,在娃娃家里放了一些可以装垃圾的篮子,并提醒了几个孩子使用,其他的孩子也随之使用起来,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篮子,这又给他们创设了一个难题,于是有的孩子就去向别人借,征得同意以后他们就会共同使用一个篮子,我开始继续观察,只要有篮子可用的孩子他们都是很小心的把篮子接到台子下面,然后将垃圾擦进去(这种清理方式我们在平时午餐和点心以后孩子们都已经是很熟练的),而那些没有篮子的孩子,他们有的会用自己的手小心翼翼的接在台子下面,而有个别的孩子则开始挥舞手中的抹布,将垃圾肆意的擦开,台面上干净了,但是地上却都是他弄下来的垃圾。。。。。。最后,在没有老师的引导下,几个手里有篮子的孩子主动的将地上的垃圾拣了起来。
实施的方法:
1、工具提供:提供孩子们基本都能熟练掌握的工具,减少工具使用中因为熟练程度而产生的差别。
2、环境创设:根据孩子操作情况及时调整并创设了需要清理的台面,增加了显而易见“垃圾”。
3、经验迁移:孩子平时擦垫板的经验;午餐和点心后清理残渣的经验
(二)下学期
下学期我们仍然带着孩子们到娃娃家进行整理活动,与上学期不同的是我们在工具的提供上有了调整。在第二次的整理过程中,我们提供的是孩子们能熟练操作的工具——抹布,而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清洁工具,如:抹布、百洁布、鸡毛掸子、吸毛棒等。
第四次整理:
整理工作开始了,我们仍旧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愿意整理的区域,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他们都有那些工具可以使用,而是将工具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孩子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些工具的存在,他们直接进行了整理活动,基于上学期的经验,这次他们显得格外兴奋,都在自己负责的区域认真的整理着,整理了一会以后,细心的小丫发现了放在一旁的工具篮“乐老师,这个可以用吗?”只见她举起了手中的鸡毛掸子,“这是什么?你认识吗?”我故意问道,“呃~不知道,这是鸡毛做的,我阿姨在家里的时候用它来扫沙发的”“这叫鸡毛掸子,如果你有需要就拿去用吧”“好的”只见小丫拿起了鸡毛掸子,回到红红家里扫起了床单,“我家里也有这个东西的,我奶奶也用它来扫床的”其他小朋友看到了都开心的讨论起来,“这边还有一些工具,看看你们需要吗?”听到我这样一说,孩子们纷纷跑过来想要拿一样工具,由于数量有限,不免争抢了起来,“这样吧,你们看看这些东西都是用来干什么用的,如果你需要再来拿好吗?”虽然经过我的提醒,避免了争抢,但是出于新鲜感,孩子们还是没有意识的选择着这些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其实很感兴趣但是基本没有使用过的工具。。。。。。
第五次整理:
在这次整理之前,我们在班级里进行了有关于“我家的清洁工具”的讨论,孩子们对于自己耳熟能详的清洁工具进行了交流,并对他们的功用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这天我们又来到了娃娃家,我们对这次的整理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整理。孩子们开工了,为了把自己所管辖的一个区域整理干净,他们都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了相应的工具,其中难免有没有思考跟随同伴的,有没有结合工具的功用选择的,还需要老师适当的指导,但是,不论他们拿到什么样的工具,不论他操作的方法规范与否,可以看得出孩子们想做好一件事情的决心,即对于娃娃家的一份责任心,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我们娃娃家的小帮手。
实施的方法:
1、 工具提供:这次操作在工具的提供上有了一些变化,我们提供了一些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清洁工具,如:抹布、百洁布、鸡毛掸子、吸毛棒等。
2、 环境创设:娃娃家的环境本身给了孩子一个“家”的暗示。
3、 经验迁移:a、日常生活中,观看家长清洁工作的经验
b、整理前的分享交流活动
三、我的思考
1、通过前两次打扫,可以看得出,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喜欢游戏,当有任务布置下去的时候,中班的小朋友可以接受并且会去试着完成,可是持久性并不长,但是当我们使用了劳动工具以后,他的角色意识,其实也就是责任心和任务意识增强了,有了这些工具的驱动,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那份属于角色本身的责任感!
2、在擦台面的时候,最初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特点,他们需要的是比较直观比较能够有劳动后成就感的“垃圾”,因此,以后在环境创设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最好能够结合孩子能力水平的差异进行创设。
3、篮子,对于孩子们来说,在他们劳动的时候就是一种劳动工具——装垃圾的工具,它给了孩子们行为上的暗示,要将垃圾擦进来,而不是随意擦到地上,包括后来几个拣垃圾的孩子,他们更是很明确自己手里拿着篮子的责任意识。
4、中班孩子已经开始对于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兴趣,如:毛刷的软硬及各自的作用,吸毛棒的原理等,并且喜欢摆弄、使用这些工具。
5、在使用经验的铺垫下,孩子们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劳动,也完全是出于对娃娃家的一份责任心,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娃娃家的整理工作,可见,对于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与认识,结合实践操作,能更好的激发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从而促成良性循环。兴趣——操作——成就感——责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