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对象:佳佳 3岁整
观察实录:
片断一:来园时,大声嚎哭、尖叫、打滚,并能将这种状态持续几个小时,对老师的抚慰动作、话语不在意。
片断二:对班上的最小女孩_宸宸特别在意,常常面带笑容地摸摸她的脸、说说话,然后朝老师看,发现没人注意,突然用力一推,宸宸倒地哭喊,佳佳笑了。
片断三:运动时刻,佳佳非常开心,远离班级撒开腿跑,不顾老师的招唤,甚至在老师赶来时,跑得更远了。
观察分析:
从课程指南中,教师了解到,3岁左右的幼儿的学习是以自身为大纲的,他们的社会化学习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学会如何与同伴交往,与人沟通往往是通过动作来进行,经常是不说话光动手。更主要的是,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和情绪变化不敏感,所以佳佳也会对老师的呼唤、宸宸的哭喊无动于衷。当然,佳佳无疑有些特殊,所以,教师还需对其家庭教养背景多作了解,以求得更多答案。原来,她来自一个特殊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和孩子基本很少见面,佳佳从小没有一个正常倾听与交流的平台。平日佳佳是由外公外婆带的,而外婆是个情绪波动大、但又寡言少语的人。一起住的还有舅舅,经常不顾佳佳的意愿,抱她亲她,佳佳则习惯于用尖叫、打滚、哭闹来表示抗议,善于模仿的孩子更是学会了持强凌弱,寻求报复。
了解了佳佳的生长环境,老师深深地怜惜,并行动起来,对其进行系列跟踪观察记录,并咨询有经验的教师、翻阅书籍,制订了一系列的矫正方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佳佳对幼儿园的环境有认同感,减少抗拒,能静下心来和老师交流,逐步学习应答技巧,会表达自己心意;加强认识教育,通过讲故事、班上的新闻等形式,让大家都知道,同伴之间要文明友好,学习用礼貌用语,不能用手去打招呼;确定适当的强化物,如奖励粘纸、五角星、散步、游戏等,及时进行情境教育,让佳佳清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参与社交实践活动,小年龄的孩子很喜欢在老师的带领下又唱又跳,因此,老师设计了<办家家>、<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等歌舞表演,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表达表现中获得交往的能力,佳佳也同样能获得收益。佳佳毕竟已满3岁了,她的智力水平和年龄优势在老师的教导下获得了较好的体现,四个月后的元旦,她的妈妈在同事聚会中发现女儿能大大方方地表演幼儿园学到的本领,和其他小朋友玩也能让妈妈松口气了,妈妈还写了一封信在网上与其他家长们共同分享自己的快乐。
这真是一个好的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一个真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从佳佳的变化中,让老师更深刻地体会到,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决不轻言放弃,更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所在,也是对孩子、对工作、对幼儿园认真负责的精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