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科技幼教集团教师聆听专家解读幼儿运动课程
科技幼教田林园生命安全教育从开学做起(图文)
活动中教师的及时回应
托班科学探索活动:一篮蔬菜
饮食不当儿童易患感冒
夏季开心小点心
小班幼儿艺术工具的探索与运用
糖到哪里去了
汽车展览会有感
制造声音
案例分析:小佳佳变样了
在自主性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永二幼儿园开展健康教育
外来人员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调查
感恩教育从小做起
科技幼教集团田林园助理教师的教研新收获
科技幼教集团田林园与北京教育代表团友好交流
科技幼教田林园“科学就在你的身边教师动手玩科学”展示活动纪实
触摸中体验快乐
对2-3岁婴幼儿采取半日制办学形式的思考与实践

 

 
 
 
 

小班幼儿艺术工具的探索与运用
2006-06-11  作者(来源):上海科技幼教集团田林园 夏晓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领域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范畴,“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以达到“促进幼儿感情、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目标。把幼儿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课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美术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素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在幼儿所有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术对幼儿来说是种实践,需要全身地投入,美术有着无限探索余地的广袤的空间,在这一领域中的活动使幼儿新萌发的能力得到练习。并不断成熟完善,成为日后诸多心理能力中独具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它是许多高级心理能力产生的基石,是创造力的萌芽,可以说从事美术活动是幼儿天然的需要,是他们健康和谐成长不可少的。要激发幼儿对活动的情感和兴趣。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帮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最好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特有的功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让幼儿进行点、线、面的感知与表现、色彩的认识、组合与创新,培养幼儿的实践意识,鼓励孩子运用各种工具、材料的体验和使用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形、色、材料、工具等基本元素和造型规律,通过对幼儿工具使用能力的培养,来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一、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艺术工具和材料,满足幼儿不断探索发现的需要。
    幼儿的好奇心特强,当然这种好奇心只能对新鲜、奇怪的事物才会表现出来……植物根、茎、叶、果实经过合理的利用都可演变为幼儿开展艺术活动的好工具,小班幼儿对各种鲜艳的色彩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用色彩在纸上涂抹,在和幼儿共同活动中我发现藕的横切面花纹很美丽,于是引导幼儿利用藕作为绘画工具,再配以红色与绿色的辣椒,让幼儿开展玩色游戏,使幼儿在玩玩画画中体会作画的兴趣。活动中观察发现幼儿很喜欢利用特有的原材料来开展创作活动,因而为幼儿用水果、蔬菜作刻模印章,鼓励幼儿尝试运用不同图案造型的印章、感知、体验大小、色彩、对称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些自然物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有积极作用,自然而然地会使幼儿感到好奇,而正是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欲望,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变“注入”教育为“启发”教育,使幼儿在成功的艺术表现中获得愉悦感,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展,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 创设丰富的艺术环境,激励幼儿不断创作,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的创作依赖于一定的氛围,缺乏艺术氛围,人就难有灵感,幼儿的艺术活动也如此,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布置了美工活动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给幼儿提供了多种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吹画”活动就是用嘴或其他工具如吸管等,把滴在纸上的颜料吹散开来,显现出千姿百态而组成一幅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吹画”活动,工具独特,操作方便,气氛轻松,而画面却变化无穷。它不但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而且从作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画面不断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幼儿不断想象、创作的过程。在不断联想构思的过程中,思维的发散越来越流畅,想象越来越丰富,手、眼、脑协调的运动,当然也就得到了协调的发展,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也由此而诞生了。
    在开展“吹画”活动中是分三个过程进行的。(1)引导感知、丰富表象。引导幼儿观察、回忆、比较同等事物在不同时间内发生的不同变化,使幼儿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并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印象。(2)欣赏吹画、引发兴趣。通过观察、欣赏幼儿可理解、可变通的“吹画”作品,在感受这些作品的过程中,领略其中乐趣,从而启发幼儿想象,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3)实践操作、边吹边想。提供幼儿“吹”、“想”、“使用工具”的实践感受,掌握“吹画”的基本技能和正确使用工具的技能,并对吹出的形象积极联想,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在“吹画”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探索用各种各样的线作为工具,来和幼儿共同探索做绳画的方法,引导幼儿创作“绳画”,将纸对折后打开,将线蘸上调匀的水彩颜料,把蘸上颜料的线放在铅画纸上,对折后合上,用手轻压,打开纸后,就可再现美丽的对称几何图案了,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充分地得到美的滋润和熏陶。《纲要》在艺术教育要求中提到;“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发挥主动性是关键。主动性来源于兴趣,幼儿对事物有了兴趣,往往会集中注意,仔细观察事物,感受也就深刻,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就易把握事物的特点,使幼儿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结合自己的想象,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
    三、 开发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体现自身的价值。
    “沙画”——激发灵感,再现真彩。“有趣的彩沙”活动是艺术与语言的综合活动。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模板、镊子、彩沙、胶水、牙签、小勺等工具和材料,在艺术活动中幼儿大胆表现情感,语言则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讲述作品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使语言与艺术互相交融,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在活动中让幼儿讨论,尝试中遇到的成功与失败。“遇到什么困难”?“沙粘不住怎么解决?”把幼儿提出的问题让其自己解决,通过自我探索,提出疑问,自己解疑来达到目的,幼儿总结出作画的难点?(1)固体胶涂抹均匀。(2)用小勺或镊子将沙均匀撒在胶上,并用小勺或镊子的背面抹平,以便在胶水上固定彩沙,对于个别没成功的幼儿,教师没有直接介入指导,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活动,这个尝试的环节,让幼儿体验成功与失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伴间互相学习,从而激发他们对艺术活动产生兴趣,通过“彩沙画”使幼儿感受到,许多看似平常的东西却能用来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激发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对艺术活动充满兴趣,在创造性地玩彩沙的过程中,幼儿大胆而不拘一格的进行个性化表现,充分体现自己的认识,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 身边取材,激发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的生活情趣。
    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欲望的激发,应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这些事物都是他们熟悉的、了解的,发现事物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在善于观察和发现中积累相关经验,为了使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在区域活动中以我是大厨师为主题,投放了常见的各类小工具(小刀、刨子、切蛋器、分果器、多用刨等)让幼儿动手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学做水果、蔬菜拼盆,把水果、蔬菜切成片、丝;给水果、蔬菜去皮;用切蛋器把鸡蛋切割成片状,并进行合理的组合,按色彩、形状、大小拼搭成艺术造型。目的是让幼儿通过与身边的“工具、材料”亲密接触,发现其中的有趣与奇妙,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使用工具中当孩子用刨子、小刀、小勺等去蔬菜皮时,由于经验不足,所以在探索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为什么同样用刨子,有的能去皮,而有的不行呢?”“为什么塑料小勺能去皮,而不锈钢小勺就不行呢?”等等……当实践中碰到困难,孩子们自然有了疑问,也就萌生了好问的愿望,尝试着自己去解决、去探索,创造性的再现造型的艺术魅力。
    学习泥塑,培养幼儿的生活情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的探究真理的欲望。”幼儿的学习是服从兴趣和自身的需要,在一日活动中应一切以幼儿为中心。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都是幼儿创作的主要来源。泥塑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彩泥模具、镊子等工具来塑造形象,把彩泥捏松→根据需要分泥→搓圆→放入模具→压实→成型取出,是“浓缩”了的雕塑。在幼儿教育领域便是泥工。泥塑有较大的可塑性,通过对于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视觉、触觉、运动觉之间的配合,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泥塑,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泥塑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能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从中提高幼儿的造型能力。学习泥塑,培养幼儿的艺术素质,要经过反复的欣赏—操作—再欣赏—再操作的过程,只有幼儿具备了欣赏艺术美的素质,才会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泥塑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能培养幼儿的生活情趣,增长知识,丰富视野,从小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在泥塑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做泥画。它在制作中需要各种颜色的彩泥、印有图案的画板和镊子、竹签、刷子、毛笔等工具,孩子用镊子或竹签等将绒状彩泥颜料均匀堆塑在画板上,自然干燥后就成为一幅立体浮雕画,通过幼儿自己动手,了解和掌握初级美术浮雕绘画、立体浮雕造型等知识,将美术教育和乐趣相结合,寓教于乐,总之泥画能塑造艺术、升华美感。
    鸡蛋是幼儿熟知的一种食品,蛋壳扔了很可惜,能否变废为宝,制作成漂亮别致的蛋壳画呢?幼儿在观察制作中发现首先要将蛋壳弄碎后才能作画,引导幼儿发现使用研钵工具能将蛋壳弄碎,体验工具的作用,在活动中幼儿继续思考着蛋壳贴画需要的材料、工具(镊子、小刀、小勺等工具)、制作的步骤(画轮廓、涂固体胶、贴蛋壳、给蛋壳上色、上光)培养幼儿细致、耐心的学习习惯。
    五、 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操作能力的美术游戏,开阔幼儿的艺术空间。
    染色游戏中,幼儿在使用多种工具、材料、自然物和废旧物的过程中,大胆地塑造与制作不同形态,娱乐自己和他人。同时发展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和手的灵巧动作。在变变变的游戏中,幼儿利用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剪刀作为工具,剪出不同造型、花型的花边、窗花等图案……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幼儿百玩不厌、兴趣盎然,想象和创造力在活动中得以发展。
    在小画家区域活动中,活动最初为幼儿准备的是小块面的刷画,材料、工具放置为各种大小不一的笔、纸张等,孩子事先在纸张上用白蜡笔、白粉笔等画上图案,再用笔蘸色涂抹,显现出图案造型,在活动中观察发现,给幼儿提供的工具、材料有局限性,抑制了孩子的创作、想象的空间,缺乏趣味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创设富有童趣、情景性的游戏环境,能激发孩子创作的欲望,经和幼儿讨论后作了调整,用废旧纸盒拼搭立体房屋,在活动中幼儿围上围兜,并事先用格子台布围起做“墙纸”,给孩子温馨家的氛围,他们学习用粉刷工具—滚筒作为美术活动的工具来随意地装饰房子了,从中满足了幼儿好模仿的个性。幼儿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会科学的使用手中的工具,活动中,孩子的学习不在于内容的深浅,而在于是不是孩子喜欢的,能否激起孩子参与的热情;能否引起孩子对探索和认识的兴趣;能否使这一学习转变成孩子当前的需要。在这种氛围中让幼儿具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形成多元的认知方式,有利于他们自觉、自制等意志品质的培养。美术游戏不仅是幼儿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认识表现的审美活动,更重要的还在于对美的追求,要让幼儿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给幼儿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这才是幼儿美术游戏的价值所在。
    艺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幼儿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开发其创造能力,工具使用能同样对幼儿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它能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将思想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实践意识,使幼儿在美的情感体验与美的感受中逐步提高艺术的表现能力,能鼓励幼儿运用各类工具,探究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孩子善于捕捉“闪光点”,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促使他们进一步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分析、去比较、去发现、去观察、去记忆、去想象、去创造、去探究。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