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个月集体活动中游戏组织及家长指导模式探讨
上海市徐汇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沈月华
每学期开学,我们中心都会迎来一批依偎在父母怀里,胖嘟嘟可爱的小宝宝们,他们只有9~12个月。为了让宝宝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他们更加聪明健康,这批年轻的父母怀着炙热的心带着孩子来参加早教。在与父母沟通与了解中,我们发现,父母学历都很高,有一定科学理论养育知识,他们也从多方面获取1岁以内宝宝参与早教的意义所在。对于这样一批注重早教父母,又可以两位家长参与活动来说(注:由于9~12个月宝宝比较小,不会走路,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会出现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我们中心安排两位家长参与亲子活动。)我们教师感到很欣慰,认为活动中互动和指导一定会很顺利,同时我们还可以获取家长的很多经验。当我在进行第一次组织活动中我发现问题出现了:
·手机拍照现象增多了——1位家长陪孩子玩,1位家长拍照发微信
·聊天的现象增多了——1位家长陪孩子玩,1位家长空着与其他家长聊育儿经验
·出现了争吵的声音——父母不知如何配合完成老师提出的指导任务
这些现象说明家长有一定参与早教的意识,知道是陪宝宝一起游戏,保护安全,但在早教中的角色与作用,大部分父母并不了解,这说明家长参加早教指导活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早教指导活动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如何在集体亲子活动中让父母双方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作用,同时提高两位家长的指导能力,教师在亲子集体活动中精心组织与指导很重要。
一、明确角色定位是亲子互动的有效前提
为了帮助两位家长能正确认识亲子活动,正确看待婴幼儿的发展,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不恰当行为,教师在组织亲子活动时应注意:
l、口令清晰——在亲子活动同时面向两位家长进行讲解和指导,让每位家长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了解自己在游戏中指导作用。
例如:集体活动《巧手小宝贝》,其活动价值在于促进婴幼儿有意识分指嵌抓、拿放,提高手指灵活性。由于宝宝嵌抓的物体较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教师需用发出清晰的口令来帮助两位家长分配好指导角色:“两位面对面坐,怀抱孩子的家长用语言吸引宝宝,让宝宝抓豆豆,放豆豆,面对宝宝的家长可用动作示范吸引宝宝,鼓励宝宝抓拿,同时注意安全,防止宝宝把小物体塞在嘴巴里”。活动组织与指导中教师明确的指令可同时让两位家长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他们如何默契的配合才是对宝宝最安全,发展最有效的。
2、突出亲子互动——在亲子活动中突出两位家长与孩子的互动
两位家长来参加活动,教师必须考虑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在亲子活动设计中,多组织两位家长共同与孩子互动环节,而且互动中两位家长需承担不同的任务,这样家长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如:音乐活动“斗牛舞”,其活动价值通过欣赏名曲《斗牛舞序曲》提高宝宝的听觉敏感性,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从而让宝宝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的情感。活动中我们增加很多亲子互动的环节,首先我们请一位家长让宝宝骑坐自己大腿上,听着音乐抖动双腿做“骑小牛游戏”,另一位家长手拿乐器站在宝宝面前通过敲打乐器舞动身体的方式吸引宝宝。在音乐声中两位家长同时用两种方法与宝宝互动,让宝宝通过视觉,听觉及体觉感受音乐节奏,宝宝对这首名曲的兴趣也逐步上升。接着我们又通过亲子游戏“斗牛舞”让宝宝体验游戏的快乐,我们请为家长手拿纱巾做斗牛士,一位家长托抱宝宝做小牛,音乐声中“小牛们”先分散穿梭在“斗牛士”抖动的纱巾中,然后在两位家长共同配合下“小牛们”还集体一起跳“斗牛舞”。整个活动家长们和宝宝们嗨翻全场,由于家长们的积极参与投入,使这个整个活动价值得到的更有效的体现,宝宝开心了,家长们也知道了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和宝宝互动。
二、增强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是亲子互动的关键
l、组织形式1——注重任务传递方式,提高活动有效性
在每次开始亲子活动前,家长只有先明确了游戏的意义才有可能进行有意识的指导。然而9~12个月宝宝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教师在向家长讲述游戏意义时并不能吸引住他们,往往会出现老师没说几句话就引来宝宝不耐烦的哭叫声,这时即使再认真的父母他们的关注度也会马上集中到宝宝的身上,这样教师再怎么讲也是徒劳无功的,最后还会影响到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该将活动意义告知每个家庭内的一位家长,由他们将游戏意义作为“接力棒”传递到另一位家长,达到类似“双赢”的目的。
例如:集体活动《倒倒玩玩》的活动价值在于提高宝宝的手触觉敏感性及锻炼宝宝手腕翻转灵活性。首先我通过出示操作材料(豆豆池、乒乓球池等)吸引宝宝的注意,然后用简短清楚的指令告诉家长游戏第一环节的玩法、目的指导要点;当我要进行第二环节时,发现宝宝和家长正积极与材料互动,意犹未尽,如果这时停止活动,可能现场就会是哭闹声一片了。于是我邀请每个家庭出一位家长到我的身边“领取任务单”,另一位家长则继续陪宝宝玩。没有宝宝的干扰,参与倾听的家长都很认真,通过询问我初步了解宝宝第一环节游戏的情况,同时告诉家长第二环节游戏的价值,玩法,如何根据自己宝宝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操作器具,也希望他们能做一个传播者将我指导要点告诉给另一位家长。整个活动既充分满足了宝宝游戏操作的需求,又在增强家长任务意识的同时提高了家长指导能力。
2、组织形式2——注重亮点展示,丰富引领手段
在组织活动中教师需要随时捕捉家长的亮点,将其亮点放大,让家长作为“施教主体引导者”和“经验传递者”与其他宝宝和家长进行互动。正因为在9~12个月龄段的班级由两位家长参与活动,家长资源丰富,我可以通过观察发现肢体语言丰富的家长,由他(她)来示范演示大龙球的玩法;或者邀请语言功底好,音色优美的家长,让他(她)们领读儿歌,参与指导。
例如:在集体活动《看看找找》中,通过家长不断用语言说出事物与卡片的名称,激发宝宝对这物品的短暂记忆。由于宝宝对自己家长声音比较熟悉,同一种形式游戏不能再次激起宝宝的兴趣,于是我便调整游戏组织形式:从个别化游戏模式变换到小组游戏模式,在小组中挑选一位既能哄孩子且声音比较有吸引力的家长做“老师”,不断用语言告诉宝宝卡片和实物名称,强化宝宝对这物品的认识。通过对家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仅提高了家长们在家庭引领孩子做游戏的指导能力和通过语言和肢体与孩子互动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宝宝对声音的辨析度以及对游戏的关注度。
3、组织形式3——注重过程观察,分享经验输出
参加亲子集体活动,家长除了指导者以外,还可以是一位观察者,只有学会读懂孩子才能进行有效指导。平时宝宝有意注意有多长?对哪些玩具玩具感兴趣?这些细节家长们根本无心关注,无法了解。在《红色物体》活动中,借助两位家长的人数优势,进行到第二环节时我特意组织了一个观察活动,两位家长中,一位陪孩子玩,另一位家长便可以耐心仔细观察宝宝的行为并记录,最后还进行交流分析。短短10分钟,一位家长陪伴孩子充分与材料互动,满足孩子需求,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而另一位家长则观察记录分析中第一次学会怎样读懂自己的宝宝。
0~3岁是大脑潜能开发的一个关键时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师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精心设计组织亲子活动,注重家长指导和示范,这样才能增强亲子互动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