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绘本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介入
扬扬的故事
提高幼儿园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开展幼儿节奏乐教学的若干思考
家长的启示
让孩子爱上午睡
引导孩子玩积木的小启示
托班学习性区域活动材料提供的思考
浅谈小班生活环境的创设
在区域活动中老师的启发
主题背景下的环境创设
浅谈中班幼儿唱歌发声习惯的培养
在故事表演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表现能力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活动的开展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中班美术活动的运用
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教育
初探以故事为载体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浅谈小班环境创设

 

 
 
 
 

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介入
2012-04-06  作者(来源):上海市徐汇艺术幼儿园 吴静

【摘要】

游戏活动是幼儿基于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喜欢游戏,因为游戏的形式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幼儿自主的,完全由幼儿自动发起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的自主游戏;一类是教师组织的,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目的的游戏。

自主性游戏是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过程,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的积极活动过程。自主性游戏虽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任务主要是观察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本文就教师在自主性游戏中介入的时机及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游戏   介入时机   介入策略

一、教师在游戏中介入的时机

研究表明,成人对游戏的介入指导有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那么是不是介入越多,幼儿的游戏水平就发展得越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盲目地介入游戏,不仅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中的游戏,干扰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而且还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只有适时的介入,才能推进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发展。所以,选择介入的时机是相当重要的。

(一)幼儿难以将游戏延伸和扩展时

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游戏中难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教师要善于把握孩子在游戏中遇到的这些困难,并适时介入,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

伊琳扮演的是小吃的营业员,只见她兴致勃勃地戴着帽子,穿好衣服站在店里,可不知为什么,今天就是没人来光顾,不一会儿她就泄气了。于是,老师就走过去扮演起来顾客,她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微笑,很热情地接待了老师。接着老师问她:今天的生意好吗?她摇摇头。老师说:“大概你这家是新开店,娃娃家还不知道吧,你试试看去娃娃家里宣传一下,问问他们要不要买点心。”她茅塞顿开,立刻去了娃娃家……在接下来的分享活动中,老师又组织孩子们讨论了小吃店没人光顾该怎么办?孩子们说到了可以上门推销,可以送外卖……接下来,有了孩子们自制外卖单等一系列活动,就这样,小吃店渐渐热闹起来。以后,当美容院,小超市没有客人时,孩子们就会想到用上门推销等方式招揽客人。

(二)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隐患的时候

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游戏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因素,比如:危险、不安全因素;攻击性行为等等。当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化解不安全因素。

豪豪扮演的是警察,开始时非常认真,严守自己的岗位(取款机前),但过了一会儿可能是没什么人来取钱,只见他开始在走廊里跑起来,他这样一跑,几个顽皮的男孩子也开始跟着他跑起来,游戏秩序显然被打乱了。显然李昱豪此时已偏离了自己的角色,忘记了自己的警察身份,于是,老师走到他面前,故作焦急地对他说:“警察,娃娃家里刚才好像发生了纠纷,你快去调查一下。”经老师这么一提醒,豪豪立刻想起了自己的角色,去了娃娃家……老师的介入轻松地化解了游戏中的不安全隐患,使游戏得以正常开展。

(三)幼儿游戏中反映消极内容时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孩子们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积极的,自然也避免不了消极的。当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幼儿将游戏情节向积极面发展。

娃娃家的爸爸和妈妈可能发生了一些小争执,只听妈妈说:“我要跟你离婚”,旁边的哥哥姐姐也跟着起哄,“对,离婚!”教师见状立刻介入游戏,“爸爸妈妈吵得那么大声,宝宝都被你们吓哭啦,宝宝说喜欢看到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哥哥姐姐说对吗?”听老师这么一说,哥哥姐姐忙点头说是,爸爸妈妈也停止了争吵,又一起照顾起了宝宝……当游戏中出现负面情节时,教师虽不用强硬制止,但也应顺势引导孩子将情节向正面发展。

二、           教师在游戏中介入的策略

(一)显性介入

1.      语言介入

指教师不扮演角色参与游戏,而是直接用语言启发性地引导幼儿,作为外在的角色来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此方法可用于全新的,幼儿此前没有经验的游戏。孩子由于受经验的限制,对于没玩过的全新的游戏肯定一头雾水,摸不着方向,此时教师可以提些相关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新闻坊”里,小记者是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显然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还有些摸不着头脑,教师适时启发引导着:“你们可以去采访一下今天的小超市,西点坊有没有什么促销活动,小舞台在表演什么节目,节目受不受欢迎”,孩子们采访回来后,老师又引导他们,“采访了那么多内容,会忘记怎么办?”“可以记下来,做成报纸”“不会写字怎么办呢?”“可以画下来呀”,小记者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对于新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语言介入时,教师绝不能用命令的口吻指挥幼儿,而应让幼儿在边想边玩中自己积累,生成。

2.      环境材料的介入

幼儿在游戏中时刻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着,及时提供及更新游戏的材料对幼儿游戏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按需要随时增减材料,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小银行很热闹,有很多顾客来取钱。银行里的顾客拥挤在柜台前,银行职员都无法操作了,老师立刻请大家来帮忙出出点子。银行里的工作人员抱怨道:“这里太挤了,我们都没办法工作了。”老师启发大家:“平时你们去过银行吗,银行里有这么挤吗?”孩子们抢着说:“没有,没有,他们有座位坐着,要先拿号的。”老师接着启发,“前面有人在存钱或取钱的时候,后面的人可以贴得很近吗?”“不可以,要站在一根线的后面”,接着,大家一齐动手帮忙,小椅子搬来放好,老师做好了拿号纸,一米线,游戏立刻变得井然有序。不一会儿,一个银行职员又说:“我要先去小便了。”这时老师又启发小朋友该怎么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做个‘休息’的牌子,这样顾客就会安心等待了。”材料的及时跟进,使得游戏顺利开展。

(二)隐性介入

1.角色介入,即老师主动加入幼儿的游戏中,扮演角色,以自己的行为引导幼儿推进游戏的情节。

娃娃家一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自主性游戏,但情节通常都只停留在烧饭,照顾宝宝上,老师就以客人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启发幼儿想出更多的情节。如扮演阿姨来参加宝宝的生日派对,又如来参加他们的家庭表演派对等等,受到老师的启发,孩子们也会自发生成一些新的情节。又如东西摆放较乱一直是娃娃家比较大的问题,老师就以居委干部的角色去检查他们的卫生状况,从此后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2.平行游戏介入,即教师和幼儿玩同一种玩具,但两者之间不产生互动,也不干扰孩子的游戏,目的是为孩子提供行为的示范。这种方式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强行灌输给孩子,而是在无形中为孩子提供示范,孩子也是在无意识中加以借鉴和采纳甚至是迁移,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建构区里大部分都是男孩子,除了用叠高的方法建构已学过的东西,幼儿之间还相互配合拼搭,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圆柱形的积木不多了,这是垒高的关键积木,没有这种积木他们怎样垒高呢?此老师进入到游戏中,在一旁一个人搭建着,不一会儿,自言自语起来:“圆柱没有了,怎么办呢?那边的奶粉罐挺像柱子的。”说着就把奶粉罐拿来做起了柱子。一旁的男孩们见状也纷纷效仿起来。受到这样的启发后,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孩子们开始用牛奶盒、饼干盒等代替积木,建构区的建筑也更鲜活逼真起来。

3.评价介入,即教师在发现游戏中幼儿碰到具有共性或有价值的问题后,在游戏结束时组织幼儿评议讨论,从而解决问题,提升经验。教师要善于发掘幼儿游戏中的价值点,组织幼儿讨论,并帮助幼儿将讨论结果加以提升,将解决办法运用于今后的游戏中,从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

小超市里的收银员与顾客发生了争执,原来顾客同他商量“赊账”,收银员不同意,他们来找老师商量解决。老师召集小朋友过来一起想办法,大家都有些不知所措,老师又启发:能不能赊账,大家一致表示不可以。那怎么办呢?有的说明天有钱了再来买吧。可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时有一个小朋友说可以去打工,小朋友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怎么打工,到哪儿打工,有的说可以去西饼屋做点心,有的说可以去帮忙当买票员,可以去建筑角帮忙搬积木……

【结束语】幼儿自主性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提升生活经验。游戏介入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介入指导游戏需要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需要教师对幼儿尊重、理解和包容。

参考文献】

[1] 华爱华  《幼儿游戏理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12

[2] 邱学青  《学前儿童游戏》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4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