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交融整合 走进“二期课改”
幼儿的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
“记录”的成果——“自然角记录”观察后感
收集利用材料 激发幼儿潜能

 

 
 
 
 

交融整合 走进“二期课改”
2005-09-02  作者(来源):上海学前教育网

    作为一个工作在幼教第一线的老师,我很想冒昧地问同行们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们,你们有没有心悦诚服地接受二期课改、走近二期课改?”我想,很多老师的答案应该跟我是一样的!因为,在交融整合,走近二期课改的短短三个多月来,我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我们幼儿园里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师、乃至每一个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可喜的变化。是的,在二期课改中,我们的孩子从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到现在探索体验式的学习;我们的老师从各自为政执行自己预定的学科教学计划,到现在一起选择课程、平衡课程、优化课程;我们的家长也从幼儿教育旁观者监督者被指导者的角色变成了现在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所有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受新课程。于是,我更全身心地投入到二期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我学习、我实践,我思考,我有很多体会也有很多困惑,下面就以我班本学期开展的主题活动“有趣的水”为例,谈谈我是怎么样开展新课程教材中的主题活动,落实以整合为特点的课程构想的。
    1、 目标上的整合
    “主题活动”与《规程》《纲要》培养目标一致:以幼儿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因此,主题活动的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应体现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
    在“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有一个这样的大目标:“关心周围的水,观察大自然中的水景,了解我们的生活与水的关系,体会人人都需要水。”在大目标确定以后,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倾向和经验出发,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寻找到了进入该大主题的切入口——“玩水秘密多”。(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上午,我在探索区里投放了一些不同形状的量杯以及一些相同的瓶子,内装有不等量的水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有些孩子玩着玩着兴奋地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小秘密了,小量杯里装满水后,往大的只装了一点点水的量杯里放,大量杯里的水会升高的、、、、、”一开始的时候,个别孩子把秘密告诉我,我用笔记下来,可是后来玩水的小朋友多了起来,我就鼓励孩子自己记录,结果玩水的秘密越来越多,孩子们玩水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探索的愿望越来越强。)根据孩子们记录纸中比较有共性的问题“水是有形状的吗?哪些食物里有水?哪些东西在水里会溶解?”等,我们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活动的小目标:如:“乐意动手动脑探究水的特性”“乐意做个个护水小卫士”等。
    在我们教师预设的小目标不断实现,孩子生成的小主题不断涌现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主题的大目标或隐性或显性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并坚持让主题活动的目标涉及情感、认知、行为三大领域,充分体现目标上的整合。如在“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既有了关心周围的水环境,爱护水资源的情感,也获得了有关水的特性的知识经验,有了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萌发了探究的愿望等。孩子们的发展是整合的,孩子们的学习是快乐的,他们一直在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2、 内容上的整合
    二期课改中的幼儿园课程具有两大特色:一是突现经验性,强调幼儿更适宜于通过运用多种感观,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为主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二是强调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幼儿园课程指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我们的主题活动在内容的整合上也完全体现了这两大特色。主题活动不只是指教师有计划引导幼儿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更包括以幼儿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所创设的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幼儿在这种背景下自主生成的各类活动。
    在“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实践班的三个老师经常坐在一起研究怎么将我们原来的美术、音乐、计算教学内容与幼儿现有的兴趣、经验、需要向结合并巧妙整合于我们的主题活动中去,通过内容的整合,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和谐发展。如:我的搭班沈老师根据孩子们在扬子江边看到的水天一色、小船穿梭的情景,以及农家小河边小鸭戏水的情景选择了歌曲“小白帆”律动“小鸭戏水”来代替原有的歌曲“小星星”等教学内容;常到我班接班上美术课的季老师也经常选择有优美水景的地方带领幼儿外出写生。还搜集了一些山水画家的作品让幼儿欣赏。而我呢,也常常在考虑如何将传统的数教育内容整合进主题教育的内容中去。于是,在数的非正式活动中,我提供了瓶水排队的材料(幼儿可以在操作摆弄中按瓶中水的高低、多少、轻重不同给瓶子排队,可以把数字按照一定的数序与瓶子排队的顺序匹配起来);水的等分的材料;体验容积守恒的材料等;在我班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在探索区投放了大量的玩水的材料,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情境里发现水的特性等。内容的整合帮助幼儿积累了整合的有益的经验,促进了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3、 形式上与方法上的整合
    二期课改力图凸显“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的理念,作为教师的我在开展主题活动的时候,更应凸显“目中有人”的理念。表现在形式与方法的整合上,除了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整合外,更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
    “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开展了一个阶段之后,孩子们积累了很多有关中国的名胜古迹、民间活动、传统节日等知识经验,但孩子们的这些经验是零碎的,大多是在个别的、小组的 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他们需要有相互交流的空间,有充分表现和表达的机会。于是结合“欢腾的国庆节”我们全班小朋友分成两组开展了一个“国庆知识擂台赛”的活动。比赛前,我让孩子们自己制定活动规则,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今天的活动形式。结果,我们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抢答题、对抗题、必答题相结合;个别的、小组的集体的相结合;轻松的传统的民族服装表演、歌舞表演与紧张的智力竞赛相结合;观察讨论的与实践操作的题目相结合、、、、孩子们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表现的异常积极与投入,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乐于表达和表现,能够表达和表现。
    4、 资源的整合
    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利用,并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成长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
    当“有趣的水”的主题产生后,孩子在自己玩水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有很多往往是我们成人一下子回答不了的。而且孩子还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幼儿园里已有的玩水材料满足不了他们,成人已有的经难以满足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于是,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社区的家庭的资源了。
    可是,一开始我们把主题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通过家园联系窗的方式呈现在家长面前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家长支持,家长不知道为什么要收集那些可玩水的瓶瓶罐罐,为什么要让孩子在家中玩水等。于是,我及时召开了家长会,向他们介绍了我们的新课程精神。没想到我们的家长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长的观念一转变,我们的工作就顺利开展起来了。家长们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的饮料瓶;一起做实验;一起记录玩水的小秘密;一起到图书馆找资料;很多家长向老师介绍有关的碟片、书籍;社区的领导还为我们联系写生的景点,特意为我们开喷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习化社会”的影子,看到了孩子终身学习的希望。
    虽然主题活动才开展了三个多月,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的主题活动落实了以整合为特点的课程构想,它就便成了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带来了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每一个幼儿整合地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新课程,不断走进二期课改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几个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1、关于主题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我的体会是“生成绝不是等待,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选取有价值的东西,成为教师预设的内容。预设也决不是满打满算,一定要给予幼儿生成活动的机会,即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我10月17日向我县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开放主题活动:“中国知识擂台赛”的时候,曾经有几位老师问我:“你在开展今天的活动时,是怎么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我当时举了两个例子:有一道题我预设的是“你能说出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吗?”可是孩子对城市的经验积累的较少,他们的经验往往是跟城市中著名的旅游景点相联系的,于是当孩子们回答旅游景点时,我及时调整问题:说说城市、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皆可;有一道泥娃娃分家的题目,本来规则中安排1人记录其余想办法,可是孩子们在操作中自己想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也马上调整、、、、、、
    2、关于灵活有弹性的选择新教材上的内容开展好主题活动的问题:二期课改给了教师优化课程、平衡课程的机会,使我们的主题活动更能从自己孩子的经验和需要出发了。
    我的想法是:(1)相同的主题活动可以根据班中孩子的兴趣点有不同的切入口;你们班从“天安门”这个主题切入而我们班对旅行去感兴趣就从那里切入,最后都可以到“我是中国人“这个大主题。(2)书上所列的小主题不是层层递进的,而是可以并行开展的。(3)对于书上小主题中所列的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孩子的经验和需要进行删剪、增加和调整。如崇明孩子出上海旅行的很少,我们完全可以先进行游上海游崇明的活动。
    3、 关于大力改革原有的分科备课、教研的问题。
    由于二期课改强调整合性,不以学科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因此原来的分科备课、教研形式已不再与新的理念相匹配。两个搭班教师之间需要经常的进行沟通,年级组教师之间需要不断的联系,也就是说怎么样在主题活动中落实整合教育的理念需要所有的教师共同探讨,共同配合才能使课程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
    以上纯粹是我个人在“交融整合,走近二期课改”中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但是,我想,既然新课程新理念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重新回到了零的起点,那么谁先行一步,谁就会离孩子更近一点,离成功教育更近一点。我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愿意和你们一起走近二期课改,追求更好的交融整合的策略,让我们的幼教事业迎来更灿烂辉煌的明天!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