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游戏案例:适时调整,追随幼儿游戏需求
小司机,把汽车开起来哦
我该介入阻止吗?
娃娃家的争吵
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感动
对话瓜瓜
在细节中体现生活教育
案例: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
“好喝”的葡萄汁
小班游戏材料的案例思考
对区域性学习活动环境创设及材料提供的点滴感悟
学习性区域中对“情趣性”的体会
适宜的材料让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更有效
家园合作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面向新一代家长,探索教育新工作
在自然物质环境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在建筑师游戏中促进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中班主题环境创设多样化呈现方式的研究案例
案例分析:从理发店看孩子的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区角活动材料投放

 

 
 
 
 

“教”还是”不教”——思考幼儿绘画中范画的作用
2017-10-30  作者(来源):[暂无]

还是不教

——思考幼儿绘画中范画的作用

宛南实验幼儿园 徐慧裔

《课程领导力要领》(以下简称要领)检测点:

要领14、16环境材料是否体现低结构化的特点,能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愿望。在活动中能否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幼儿兴趣。

 

背景:

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对美术领域越来越弱化技能技巧的要求,而更重视幼儿表达表现的意愿。如何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大胆的表达是摆在教师前面的课题。

与此同时,教师和家长虽有“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创作、想象”的想法,但是在操作起来却有些两难,教还是不教?是否需要给孩子范画?成为了我,或者说很多一线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案例一:

《在动物园里》的主题中,有一节关于猫头鹰的美术领域活动。虽然,自己已经有“不教,不用范画框住幼儿的想象力”这个理念,但是自己对此总有所保留,完全的放手是不是真的就能让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那么前人所累积的经验意义何在?

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往往采取高低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猫头鹰这节课就是一节非常高结构的课,范画、步骤、教画 都有。

孩子的作品也确实达到了我和家长的预期,在中三班的微信群中,爸爸妈妈们都为孩子们绘画水平的进步感到高兴。

 

 001.png 

 

案例二:

视线转移到《幼儿园里朋友多》主题中,该主题中“班上的好朋友”一课要求幼儿关注班级同伴的五官或体型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我使用了最近热门的“脸萌”软件,让孩子们猜测是谁,并说出理由,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很强,立即从肤色、着装、发式上判断出班中的哪一位好朋友。

之后我让孩子自己尝试用该软件制作好朋友的头像,孩子们会思考发型、肤色、爱好、脸型、眼睛大小等因素,极大的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由此作为铺垫,在之后的绘画过程中,孩子们不再是提笔就画,而是有了很多的思考。

幼儿的作品与高结构、有范画的美术课相比,画面本身显得较为稚拙,但是作品中往往有很多值得推敲的细节。

 

 002.png 

 

思考:

二期课改在美术领域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教”变为了“引导”,但同时,对于中班幼儿美术领域的目标却没有大的改变。

如,在造型上希望孩子关注物体各个部分的组合大小与位置关系;色彩上有目的地选配对比颜色,使色彩鲜明;构图上按照表达的需求,确定图像在画面上的位置大小。

在不教,不出示范画的前提下,目标如何达成?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真的需要完全抛开技能技巧吗?

 

教研中的探讨一:

本学期年级组的一课三研正好是围绕着一节美术活动所展开,我将自己的疑惑抛了出来,发现这一疑惑也正是很多老师所思考的问题。

起先,大家的观点接近于“高低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美术教育中既然有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那么纯粹的低结构无范例教学很难达成目标,应该适当给予一些范画,但是在提供的频率上可以有所降低。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提供一些范例,到了幼儿实际绘画的阶段将范画撤走,从而减少范画对幼儿思维的局限,同时也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创意进行着重鼓励。

“这些目标是否一定要通过幼儿绘画来完成呢?比如颜色的对比,大小位置的关系,也能够通过绘画欣赏来实现的呀!”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所说的美术教育最后往往落在了绘画教育,幼儿对美的感受也包括了欣赏能力,对于精细动作尚未完全发展的幼儿来说,“眼高于手”并不是一件坏事,“范画”的作用也许从临摹转变为欣赏,让孩子们来说说他们眼中的美,美在何处。

 

教研中的探讨二:

在分层教研组中,陈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名为《乒乒乓乓钓大鱼》的大班年龄段美术教学活动。

活动以宫西达也的绘本《乒乒乓乓钓大鱼》为引子,尝试运用局部夸张的方法表现海底生物的外形特点,体验变形的乐趣。

书中的海底生物形状夸张,想要通过常理推测往往是错误的答案,这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兴趣。活动中,陈老师提供了范例,但巧妙的是,这节活动中的范例的目的恰恰是让孩子们撇开范例进行开阔天空的想象。

 

反思:

幼儿美术教育不等于幼儿绘画教育。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美术教育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强化表现与创造而弱化感受与欣赏,殊不知“感受与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第一目标。

二期课改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断的弱化技能技巧的上的要求,这是出于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在精细动作未发展完善的前提下过多的强调技能很有可能挫败孩子们的信心。

李蔚宜老师说过,幼儿绘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绘画首先要满足孩子们“说”的需求,也许孩子的画作非常稚拙,但是通过他们的表述往往能够发现他们绘画过程中很多的想法。通过孩子们“说画”来提高幼儿观察、评价的能力。

在《乒乒乓乓钓大鱼》一课中,老师让孩子们猜测,表述,“说画”,而范画也不再是框住幼儿思维的东西,反而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是思考“教还是不教”本身就是一种高位的思考方式,作为幼儿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即便出示“范画”也不应当是出于技法上的考虑。色彩搭配、空间布局、艺术创造力等都可以是“范画”存在的意义。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