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温馨健康小常识
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决定专业能力的提高
咀嚼硬食有利大脑发育
露露拿手活,推广特色菜---科技幼教集团营养员技艺展示活动
五彩鲈鱼羹
沙司鸡饼
多给孩子吃海鱼
秋季小点心
秋季是调理孩子脾胃的好时机
科技幼教集团庆中秋活动新闻
在走近中借鉴 在交流中发展-----日本友好学术交流团参观科技幼教集团桂林园区
早餐鲜奶鸡肉粥
不可忽视玩具的安全和卫生
导师专业引领,提升培训价值——科技幼教集团李慰宜教师培训中心科学培训班进行阶段小结
“在讨论中发展,在分享中成长”—记科技幼教集团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沙龙
“哪些食物不能一起吃”
科技幼教田林园家园携手寻找“养乐多”的秘密
夏季小儿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二则
健康教育从幼儿做起
浅谈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关注婴幼儿个别化活动,积极引发有效互动
2007-06-05  作者(来源):上海科技幼教集团 黄捷飞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婴幼儿具有按自身大纲学习的显著特点,即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满足于过程,不注重结果;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在随意的摆弄探索中不断感悟和积累经验,不断发展。这些特点决定了个别化活动是婴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重要形式。个别化活动关注婴幼儿的发展潜能,满足了不同孩子的发展需求。
    由于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婴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婴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可获得多种经验,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教师要帮助他们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婴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婴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引发婴幼儿个别化活动中的有效互动,与以下的一些因素有关。
    一、 材料互动的相关因素:
    1、 四个关键词:年龄特点、认知经验、能力发展、兴趣
    婴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经验、能力发展、兴趣是个别化活动中引发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的关键词。年龄特点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认知经验产生于对班级婴幼儿全面观察和了解基础之上;能力发展是对幼儿最近发展区的一种把握;兴趣是婴幼儿参与一切活动时做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喜欢的态度和情感。在此基础之上的才能开始产生“材料互动”这一词语。适合的材料,使婴幼儿对之有兴趣,是最初的互动,婴幼儿愿意参与、愿意摆弄老师提供的材料是互动最基本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才能体现与互动相关的其它方面的要素。材料的投放形式影响着婴幼儿材料互动的过程、结果,从根本上说也影响着婴幼儿的发展。因此在谈材料互动时与材料有关的其它因素也不可忽视。
    2、 材料的设计——两性:情景性与情趣性
    婴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参与活动是漫无目的的,因此材料的情景性、情趣性是吸引他们参加活动的前提。针对这一特点,在活动的设计时力求体现情景性、情趣性,使婴幼儿主动地、自主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与材料发生互动,积累基本经验,发展各种能力。要使个别化活动中的材料互动摆脱纯粹的“操作摆弄”影子,摆脱“为做而做”,使个别化的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凸现婴幼儿年龄特点。理发店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欢得游戏活动,老师提供了常见的理发工具供孩子们摆弄,同时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经验提供了可供婴幼儿装扮的小娃娃、发夹、各种各样的扎辨绳、各种各样的梳子、各种不同使用方法的洗发水空瓶,让孩子在操作摆弄中感知不同发夹夹住头发的不同方法,感知各种梳子的不同,既有情趣性、情景性,满足婴幼儿自主、自愿的游戏需求,也渗透着老师的教育意图。
    3、 材料的呈现方式—— “三性”:目标性、层次性、递进性
    材料是个别化活动的载体,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着暗示活动主题、活动规则、活动方式、渗透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作用。材料的呈现方式影响着婴幼儿的活动方式,推动着婴幼儿的发展进程。教师根据婴幼儿的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呈现材料,为个别化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必须有机地体现“三性”,目标性、层次性、递进性,为个别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支持。
    1) 物化目标,投放指向性较明确的材料——示范性材料和材料
    将教育目标物化在材料之中,是个别化活动的一大特点。通过材料示范和暗示两种作用将教育目标隐含于其中是材料发挥价值的最大化。
    l 示范性材料
    示范性材料,起到了为婴幼儿技能提供支持和暗示材料玩法两种作用。这样的方式在托班实施都是非常合适的。比如秋天的水果篮,老师水果篮上事先做好了撕贴装饰的水果、团纸装饰的水果、棉签画的水果、和印章装饰的水果,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对幼儿的活动起到了指导、示范和暗示的作用,也对婴幼儿创新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l 目标达成性材料
    即教师为达到个别化活动中蕴涵的教育目标而提高幼儿达成率的材料。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小班。在手工活动区,提供了老师的折纸范例。如何将折房子的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呢?老师也提供了相应的介入方式。首先老师将折纸房子步骤图逐一展示,幼儿在个别化活动中自主探索。同时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了独特的记录方式——为每个孩子开设一间小房间,幼儿完成作品后将作品放在有自己照片的小房间里,这样老师和幼儿都能很清晰地了解对作品的完成情况。通过这种形式材料的提供,不仅达成预定的目标,而且还可以引导幼儿在比一比、做一做的过程中,激发其的内驱力。
    2) 根据活动目的,有层次地投放相应材料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材料的提供也不应是千篇一律,一刀切。在研讨中教师们认为,材料提供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前预设,有层次的投放材料。
    l 有层次地投入。
    在选择和投放材料时,教师应预先进行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通过操作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相对应起来。思考过后,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层次地投放材料,每一层次都尽量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层层深入、层层递进,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如:为锻炼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展,提高幼儿剪的技能,教师在美工区创设了“剪面条”的(剪直线)——“煎饼干”(剪图形)——“冬眠的小动物”(绕圈剪),3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充分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能力发展和对最近发展区的把握,及时调整有层次投入材料
    l 根据幼儿发展,递进性地投放材料
    观察,是了解及评价幼儿在个别化活动中的兴趣及能力表现、了解幼儿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师调整材料的依据。以前在材料调整过程中经常是大批量的更换,这样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又不能使材料的资源和价值得到最高效益的发挥。通过研讨教师们感到尽量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有层次投入,达到物尽其用,创造材料高效益地顺应幼儿发展的目的。
    比如托班的钓鱼活动,最初是随意钓,满足幼儿动作发展需要;第二阶段是教师提供与小鱼颜色相对应的“小鱼家”,让幼儿有目的的根据鱼的颜色进行分类;第三阶段增加大小分类,进一步推进幼儿的发展;第四阶段可以与手口一致的点数、数量对应相联系。
    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活动的兴趣降低时不应匆忙撤换材料,而应对材料进行分析。在肯定了目标合适的前提下,可考虑将投放材料的难度进行调整,以此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
    4、 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集体活动中的互动包括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材料互动,个别化活动中也存在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而这两种互动的实现也同样依赖于材料。教师在预设材料的时候把教育的意图通过材料的呈现方式来体现,活动中教师通过材料来指导幼儿的活动,使活动体现出一种有价值的师生互动。而活动中,幼儿的互相模仿,初步的合作也体现出个别化活动同样存在生生互动。个别化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活动对幼儿的活动起到了推进和发展作用。
    个别化活动对婴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的组织和实施婴幼儿的个别化活动,材料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使婴幼儿在开放的、游戏的环境中不断积累经验,建构新的经验,多途径地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通过有效的材料提供满足婴幼儿不同的自身发展大纲,促进全体婴幼儿的发展。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