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称之为隐性课程,它的作用不小于教育活动所发挥的功能,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可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主题活动中,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还是孩子们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是孩子们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是使孩子们融入主题并支持主题更具体开展的保证。因此,在主题活动中,如何让环境与孩子真正地互动,让他们在环境中能自然习得一些知识,掌握一种能力,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是我要探索和研究的。
一、我的目标是:
1、创设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环境,帮助幼儿积累文明生活的经验。
2、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获得自信,体验探索的乐趣。
二、我的体会是:
(一)把握年龄特点,寻找合适主题——是幼儿互动的关键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要把握好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主题内容的是关键。
如开学初,我们根据小班孩子喜欢家,依恋家人,依恋父母的情感以及好模仿的特点,开展了“爸爸好妈妈好”的主题活动,并围绕主题创设了“爸爸好妈妈好”的墙饰,其中的领带爸爸和围裙妈妈的形象受到了孩子们的极大关注,为了让孩子表现出爱爸爸、爱妈妈的情感。我们提供了蜡笔画、棉签点画、撕纸粘贴、印章等材料,让孩子在装饰爸爸的领带、妈妈围裙的活动中,得到多种能力的提高。又如:穿戴父母的服饰,模仿父母的行为等活动让孩子们也同样玩得不亦乐乎,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亲人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通过夸夸爸爸妈妈的本领、问问爸爸妈妈喜欢的东西、帮妈妈整理房间、送给爸爸妈妈的礼物、我给妈妈绕毛线等活动中了解父母的爱好,学习关心父母。我们还把孩子的活动镜头和作品及时展示在墙面上,留下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痕迹。引发了幼儿与环境互动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二)提供合适材料,注重观察调整——是幼儿互动的基础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加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正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小年龄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
记得刚开学时,孩子们不熟悉集体环境,哭闹得很厉害。但当老师请他们找自己认识的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他们玩得可开心啦,并高兴地告诉老师:“我们俩个人是一个托儿所的朋友”,“我们是住在一幢楼的,常常一起玩的”……这时孩子忘记了哭泣,也没有了胆怯。由此可见,孩子们喜欢朋友的特点正是展开主题活动“幼儿园里朋友多”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也是帮助他们融入集体,认识新朋友,认识生活在周围的人们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首先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围绕:“幼儿园里朋友多”的主题目标,创设了:“猜猜我是谁”的二级主题内容,开始给每个幼儿拍张照,并制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形式,让幼儿在猜猜、看看、说说的过程中,认识和喜欢班级里的每个朋友。二周后当我观察到孩子们已不满足只是认识班级朋友的基础上,我及时调整计划,开始着手收集幼儿的婴儿照片以及给每位家长拍摄照片入手,让幼儿继续通过观察多媒体画面,进行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对比辨认,以及我和爸爸妈妈长得像不像等观察练习,从而喜欢生活在周围的朋友和亲人,提高语言的交流能力以及辨认人物形象的方法。
其次我还把活动内容延伸到找生活用品的朋友,充分利用玩具厨、桌面、地面等场地,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可操作的材料,如:可在厨背面上为锅子找勺子、筷子、碟子、碗做朋友、为脚找鞋子、袜子做朋友等图片。自制了可以在地毯上摆弄的为“小兔子找朋友”“上楼梯”等类似迷宫的立体玩具,以及为图形宝宝找朋友等不同层次的自制玩具,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快慢、长短、空间的概念。在摸索中,掌握图形的匹配、颜色与图形以及数字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我的体会是: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
总之,在主题活动中,努力让活动室的环境做到开放性,充分利用、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每个空间,让活动室环境处处成为孩子求异创造表现的天地,让环境与幼儿真正地得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