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一切能让幼儿主动活动的机会和条件,都可以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环境。幼儿在环境的刺激下可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环境的推动下得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教室的一角,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成不变的环境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很快老师会发现,去该学习角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无奈地发现,这个漂亮的角落变得冷冷清清而成了摆设。如何让学习环境成为孩子自己的环境呢?在对主题背景下的学习区环境创设过程中,我得到了专家和园长的指导、老师们的帮助,以及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也和搭班进行了交流与探索,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要让无生命的物质环境变成“会说话的活环境”,让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成为课程的内容,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潜能,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有一阵子,老师发现图书区出现了无序的状态,图书掉在地上没人捡,看完图书随意摆放,有了新书争着抢着看,图书破损现象严重。我们组织幼儿参与讨论,分析图书破损的原因,让他们探索易行的修补图书的方法。随后,我们带领幼儿进行了一次社会性活动一一参观田林的“浩清图书馆”。回园后,在孩子们和家长的互动参与下,我们的图书区改头换面了,书架上一本本精美的图书分类摆放,每本书都按照类别编号入座;墙上的图夹文“借书须知”大海报时刻在提醒孩子要遵守大家一起制定的活动规则;储物袋里的每一张借书卡富有创意,是孩子与老师、家长共同设计的。从借书卡记录表格里,我们能及时了解幼儿的阅读量,阅读范围,及使用图书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我们与幼儿产生有效的互动,引领他们从书中求取问题的答案,运用不同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交流和发布自己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我们的自助书屋已经纳入了正规。社会性活动使幼儿学得生动、学得灵活,而幼儿参与创设的学习环境,比老师枯澡得说教来得更有意义。在这片小天地里,他们自主学习,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其次,幼儿是有着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在环境创设中,我认为应当关注幼儿的个体需求,为幼儿搭建适合其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幼儿展示、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在学习区活动中,小朋友们对“中国功夫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国功夫”不仅让男孩子着迷,女孩子也很喜欢。但他们喜欢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男孩子偏好对已有图示的模仿以及创编动作,他们根据老师展示出的“武术动作示意图”做出不同的造型,在造型中互相学习,互相模仿;女孩子则是喜欢画出不同的动态让同伴模仿,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在分享交流时我们就鼓励男孩和女孩将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向同伴展示和介绍,把自己的技能在众人面前表演出来,让幼儿在竞争和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挑战自我.进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第三,我认为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环境要像一架“摄相机”跟踪幼儿的活动,真实、全面地记录主题开展的过程。环境的变化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还可以引领幼儿的探索活动步步走向深入。例如,在进行“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对蔬莱有了探究的兴趣,哪些蔬莱是自己最喜欢的?蔬莱是吃哪些部位的?蔬莱从哪里来,除了泥土种植还有哪些种植方法?我们以蔬菜作为主题的切入口,以“蔬菜的秘密”作为墙面环境设计,鼓励幼儿收集相关图片与资料,并和孩子一起布置学习环境“蔬莱的秘密”。在这里,孩子们真正与环境互动起来,每周统计一下哪种蔬莱的人气指数最高?在棚架上挂上自己画的茄子,黄瓜;在泥地里种上自己画的萝卜、青莱;水里胖胖的莲藕正在胃着气泡,表示莲藕的根正在水中呼吸呢?
随着主题开展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完善主题墙上记录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我们鼓励和引导幼儿对主题墙上的内容进行观察和讨论,不断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发现。他们俨然就像一个个小学究,对蔬莱的知识了如指掌,探索欲望得到满足。
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在今后的环境创设过程中,不能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的问题上,而应从孩子出发,多考虑"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要提供什么样的条件"等方面上。尊重幼儿的意见,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因此,尽可能地做到幼儿能想的让他们去想,能做的让他们去做,使他们真正投入到环境创设与利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