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低佑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知发展要在其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幼儿在具有多种适当材料的教育环境中自由地开展学习,探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育和学习正是起始于幼儿对自己每天所处环境的理解和建构.在教室的一角,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成不变的环境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很快老师会发现到,该学习角去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无奈地发现,这个漂亮的角落变得冷冷清清而成了摆设.因此,我们必须让学习环境“活”起来,那么要如何做呢?
一、 物质环境的创设要点
1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学习区应当给幼儿提供一个“美的环境”和“科学的环境”,以美的环境陶冶幼儿的性情,以科学的环境供他们观察和研究,为此,要以科学和艺术相结合为原则,让他们在操作和探索中感受科学、感受美,同时以艺术的形式予以表现。
2 、创设让幼儿的双手和大脑参与的环境
在幼儿的学习区活动室内,我们利用窗台、操作桌面、墙面甚至玩具柜面,以陈列、摆放、粘贴、悬挂垂吊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展示幼儿作品.他们的绘画构造作品形象夸张、生动有趣,多姿多彩,有着千变万化的表达方式。满眼望去教室里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童心世界。幼儿自己收集的照片图片,也是他们赋予环境的价值表现,绉纸画、纸屑画、从高处垂吊下来得串串猴,恐龙画,在用彩色纸条编篮子的过程中掌握了纬线的摆放位置,一次性纸杯,黑色垃圾袋表现了章鱼遇险吐墨的本领,红色发亮的瓶盖成了发光鱼头上的发光器… … 教室里一派生机,幼儿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空间感到亲切又充满自信,乐意参与其中。
3 、环境的变化必须依据幼儿的热点和兴趣点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什么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去研究。如果环境能及时地表现孩子的兴趣,这样的环境对幼儿产生的教育作用就更明显.同时,学习环境又是可变和应变的,教师要善于敏感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和当前的热点。如果环境的变化能与孩予的兴趣点相一致,合节拍,那么环境的教育作用更为显而异见。在进入二级主题“绿色莱篮子”时,孩子们对蔬莱有了探究的兴趣,哪些蔬莱是自己最喜欢的?蔬莱是吃哪些部位的?蔬莱从哪里来,除了泥土种植还有哪些种植方法?我们鼓励幼儿收集相关图片与资料,并和孩子一起布置学习环境“蔬莱的秘密”。 在这里,孩子们真正与环境互动起来,每周统计一下哪种蔬莱的人气指数最高?在棚架上挂上自己画的茄子,黄瓜;在泥地里种上自己画的萝卜、青莱;水里胖胖的莲藕正在胃着气泡,表示莲藕的根正在水中呼吸呢?他们俨然就像一个个小学究,对蔬莱的知识了如指掌,探索欲望得到满足。
二、 人文环境的创设要点
1 、建立宽松、愉悦的师幼关系
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老先生在论述幼儿园环境创设时说过:人的环境比物质的环境更重要.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建立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和师幼关系,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温馨亲切的环境中,就像在家里那样轻松、自如,教师们既是他们的大姐姐或妈妈,又是他们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可亲可信.在宽松、愉悦,没有心理负担的环境中学习,孩于们求知探索的火花不断闪现。
2 、教师在环境中的作用
教师是孩子自主探索学习中的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教师与幼儿平等的投入某一活动,共同探索、心灵交流常发生与对某一活动的共同兴趣上。
3 、学习环境的创设,应重视社会资源和家长的参与
孩子们与社会相接触的机会越多,知识就越丰富,能力也越强,如何让孩子们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材,利用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让幼儿在与整个大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知识建构,得到发展。
例如:有一阵子,老师发现图书区出现了无序的状态,图书掉在地上没人捡,看完图书随意摆放,有了新书争着抢着看,图书破损现象严重。我们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图书破损的原因,让他们积极探索易行的修补图书的方法.随后,我们带领幼儿进行了一次社会性活动一一参观田林的浩清图书馆.回园后,在孩子们和家长的互动参与下,我们的图书区改头换面了,书架上一本本精美的图书分类摆放,每本书都按照类别编号入座;墙上的图夹文借书须知大海报时刻在提醒孩子要遵守大家一起制定的活动规则;储物袋里的每一张借书卡富有创意,是孩子与老师、家长共同设计的.从借书卡记录表格里,我们能及时了解幼儿的阅读量,阅读范围,及使用图书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我们与幼儿产生有效的互动,引领他们从书中求取问题的答案.我们的自助书屋已经纳入了正规,社会性活动使幼儿学得生动、学得灵活,它比老师枯燥得说教来得更有意义,也使幼儿的学习环境更加多姿多彩,在这片小天地里,他们自主学习,荡漾在知识的海洋里。
如今,我们认识到要使学习环境从形式到内涵真正变“活”,就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拥有环境的权利,还应让他们与环境充分互动起来,成为环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