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班的舜舜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小型的打气筒和一些彩色的气球。他用打气筒往气球里打气,然后捏着气球口,突然放气,空气从气球中猛然冲出,在气流的推动下四处窜动,随着气球的飞窜,还发出飕飕的尖叫声。孩子们见到这个情景非常兴奋,都跃跃欲试。第二天,又有孩子带来了气球和打气筒。于是,我带孩子们来到了草地上,让他们轮流尝试往气球里打气,并放飞气球。回到教室后,我把握住孩子的兴奋心情,让孩子们讨论了几个问题:气球为什么变鼓了?有哪些充气的方法?如何扎住“气球嘴”,不让空气泄露,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气球变鼓了是因为里面有空气了。”还有的说:“不对,是里面有氢气。”谈到充气的方法时,孩子们一致认为除了能用打气筒外,还能用嘴来吹气。那么怎么样才能扎住“气球嘴”呢?有的孩子说:“我把气球嘴扭几下,气球就能不漏了。”有的说:“我用扭扭绳把气球嘴扎起来。”有的说:“我把气球嘴打一个结。”还有的说:“我用胶水把气球嘴粘起来。”我没做任何评价,只是给它们气球和相应的材料尝试,最后大家作评议。我想再过几天,孩子们一定还会相处许多更好的办法和主意的。
[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我有两点反思:
1、 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 如此次的放飞气球,当空气从气球中猛然冲出时,气球在气流的推动下四处乱窜,看到这种有趣的情景,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2、 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材料和工具让孩子进行尝试操作。 次次活动中,幼儿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感知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置身游戏之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具体的、有趣的,与具体情景相联系的,是能够诱使幼儿积极探索的一个学习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