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班相比,这学期我班幼儿在美术活动的表现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线条、颜色的运用上,在背景空间的添画上,有了明显进步。
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如何看待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还是根据主题内容来衡定呢?当我看到一幅幅特别工整的绘画作品时,有时会感到一丝疑惑。
在动物主题活动中,我根据孩子们在秋游过程中看到的动物,设计了一系列的动物绘画活动。从大型动物中的老虎、狮子、狗熊、到孩子们最喜欢的熊猫、猩猩、长颈鹿、小猫、小狗等,力求通过每种动物的异同点,来加强他们对绘画技能的掌握。刚开始,孩子们连一个简单的椭圆型脑袋都画不好,长长扁扁,形状各异,更别谈四肢和身体的样子了。画出来的动物大多长得奇形怪状,怎么办?作为老师,我很急。于是我一遍遍的示范和讲解,终于孩子们画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动物。头全部是椭圆型的,身体圆圆的,四肢也是循规蹈矩的。一眼看上去,模仿的很像,然而,当看着这一张张千篇一律的作品时,我心里又冒出了一个声音:童趣呢?幼儿作品的评定到底该以技能为主还是以趣字为重呢?主题背景的创设能否为幼儿的美术教学服务呢?
还记得当初在“我长大了”这个主题活动中,要求孩子们画长大的自己时,我没有示范,让孩子们自由创作,那一张张小脸真是可爱的不得了。虽然有的眼睛歪了,有的嘴巴斜了,但是充满生气、充满童趣。
是否我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呢?
在一次次解读《纲要》中,我认识到:感受、喜欢、大胆表现才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教师的一步步示范,一句句步骤讲解,可能剥夺了孩子的自主观察和创造性表现。“像不像”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幼儿美术活动的发生和进行,反映的只是身边的、经历过的事物或幼儿的想象、幻想。活动更多的需要情绪、情感的支持,所以我在后来的主题教学活动中,更注重将“要我画”变为“我想画”,“我能画”。我给了幼儿多次自由创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围绕主题每个人都想一想,说一说,再让其动手创作,画完后每个人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画,画的是什么。以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为例,我让幼儿每人设计一个“我的家”,说说“我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家里有些什么?然后再让他们把说的画下来。许多孩子画的桌子、椅子、床并不是很好,但是通过最后的环节“介绍我的家”,原先不规范的线条,在孩子的描述下突然变得生动起来,可爱、有趣,我看到了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力,更看到了主题背景对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
主题活动下的绘画教学,其实给了孩子们一个很好的途径,载体。以主题为内容,围绕着这个内容,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将所见所想,通过一定的情节表现出来,再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技能技巧,幼儿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了。
另外,在这一学期的主题绘画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的是绘画这一过程,对于结果并不在意。因此,当发现孩子富有个性的表现时,我及时予以鼓励,支持他们“大胆地想”、提倡“与众不同”。当然,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不可能凭空实现,没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即使想到也不一定能画好。我还在不断摸索,希望可以找到两者兼顾的方法,让孩子们既掌握好绘画技能又能画出充满想象力,富有童趣的儿童画。
班里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智力和动作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各有千秋。作为老师,我不断提醒自己,应关注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幼儿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