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它作为在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识发展要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
对于传统教育的环境创设,教师关注的是有利于集体的操作、墙面环境的装饰,环境是经过成人挑选与加工的,提供的材料规定性很强。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环境创设要充分体现尊重与平等,实现以幼儿发展为本。基于对主题活动的认识,本学期我尝试将环境创设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体现环境的教育价值。
一、注重营造温馨亲切的人文环境、建立愉悦的师幼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呀。或爱哭鼻子,如嘉嘉;或古怪精灵,如澄澄;或大方,如淇淇;或胆怯,如明明。这么多孩子要在一个集体中生活,难免会上演许多“小故事”。如何帮助小班孩子尽快熟悉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呢?
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老先生在论述幼儿园环境创设时说过:“人的环境比物质的环境更重要。”为此,我觉得建立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和师幼关系是何等的重要。
在开学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我爱幼儿园”中,老师用爱心、热情、关怀营造环境,孩子们听老师讲“嘟嘟爱上幼儿园”的故事、跟着老师念“笑嘻嘻”、“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学会演唱“亲亲”、“我爱”的歌曲;与小伙伴一起玩“找朋友”、“开火车”的游戏,更开心的事情是可以在“娃娃家”扮演“爸爸”“妈妈”烧饭、喂宝宝吃饭……老师像大姐姐陪孩子们做游戏;又像妈妈给孩子们讲故事、唱歌跳舞;更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渐渐地,孩子们喜欢幼儿园,逐渐克服了依赖家人的情感,班上每个孩子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二、主题活动中的环境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年龄特征相结合。
根据《指南》阐述的课程理念,幼儿教育应注重过程,应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能符合幼儿的兴趣,满足每个幼儿的合理需要。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的环境创设中我们遵循“环境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年龄特征相结合、走向和谐,人与社会、动物的和谐”的原则,开展了“我喜欢的小动物”、“学本领”等小主题。
在小主题“学本领”中,我们选择了三种小动物——“小兔”、“小鸡”、“小猫”,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鼓励宝宝们向动物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如:“跳跳跳,小兔爱吃萝卜,宝宝爱吃蔬菜”,每天饭菜全吃完的孩子就能得到一朵小花,周末进行评选,看看谁的小花最多。孩子们有了动力,吃饭的情况大有改观。用“叽叽叽,小鸡捉虫本领大,宝宝本领也不小”,以此鼓励孩子们在生活、游戏、运动、学习等方面掌握更多的本领。又如“喵喵喵,小猫走路静悄悄,宝宝也要学小猫”,让孩子们知道走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在活动的过程中,注重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模仿中学习,在重复中学习。以幼儿的感受体验为主,顺应孩子的感知兴趣。
三、创设丰富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环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主题背景下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区角活动,注重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内容丰富、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如:在“可爱的小动物” 主题中,区域活动“我和长颈鹿比高低”特别吸引孩子们。投放了丰富的材料:贴在墙上的“长颈鹿”、各种废旧材料:饼干筒、可乐瓶、大小不一的盒子等等,把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幼儿的游戏材料。作为教师,我不仅重视鼓励幼儿收集材料,更善于引导幼儿利用材料。我班有一个“海星宝宝”,上面写着:“废物请到我的肚子里来。”孩子们将家里的废旧物品带来,但没过几天,他们对收集就不感兴趣了。这时,我们就结合垒高游戏“和长颈鹿比高低”的情景,引导孩子将这些零碎的、无实际意义的“低结构”材料,为有意义的探索活动服务,孩子们有了收集的目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也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同样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中,区域活动“试一试,夹一夹”:塑封过的圆形动物头饰、塑料小夹子。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练习掌握使用小夹子的技能,大大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并与材料较为充分地相互作用。
在“宝宝不怕冷”的主题中,结合新年到了,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橡皮泥、小积木、吸 管、糖纸等材料,增添了“新年糖果”的内容,调动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研究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具有拥有环境的权利,应该让幼儿与环境充分互动起来,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