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幼儿教师良好职业态度培育的实践研究
“以情优教”在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运用
9~12个月集体活动中游戏组织及家长指导模式探讨
31-36个月幼儿气质问卷调查在入园准备课程实施中的探索
多血质、胆汁质婴幼儿在阅读课程中的家长指导策略
低结构材料在中班自主性游戏中的运用——以“游船”为例
我的毕业照我做主
项目化活动中引发幼儿深度学习
探秘“玩水工程” ——“三宝积木”分享交流中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
基于“中午回家”现象的家园共育初探
“乐”动食育,“悦”享午餐——浅谈中班午餐管理策略
项目化学习在幼儿园小组个别化活动中的运用——以大班项目化学习《我是动画创作师》为例
从平面到立体,关注引导性资源的运用——大班项目式学习《好吃的葱油饼》
家长志愿者项目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
生态农场 绿色体验——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幼儿生态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主题式科技节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支持大班幼儿户外自主运动
融合教育中家园合力共育的重要性——以两个随班就读自闭症幼儿为例
浅谈特殊体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情优教”在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运用
2021-12-17  作者(来源):上海市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 苏婷

“以情优教”在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运用

上海市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 苏婷


[摘要]“以情优教”是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所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卢家楣教授提出以情优教的三个主观原则,如何充分考虑运用到个别化学习活动组织中,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笔者尝试从情感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出发结合个别化学习活动组织的实践经验,梳理出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以情优教 情感教育心理学 个别化学习


“以情优教”是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所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幼儿园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又称区角活动,他是教师预设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投放材料,引发儿童活动愿望和与材料互动的游戏行为。它是幼儿自主性探索的探索活动,是一种开放的低结构的活动。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将教育意图蕴含在的材料中,引导儿童自主地与材料互动建构经验。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辛辛苦苦制作的材料往往被孩子冷落在角落里,根本没有引发儿童的探索行为。而我们认为区域中的所有材料只有在儿童的手中才发生作用,通过不同操作、想象和创造行为,寻找多种方法与答案,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卢家楣教授提出以情优教的三个主观原则,如何充分考虑运用到个别化学习活动组织中,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的。笔者尝试从情感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出发结合个别化学习活动组织的实践经验,梳理出一些解决策略。


一、遵循乐情原则——追随幼儿兴趣、提高材料投放的趣味性

乐情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怀着快乐、有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本条原则很大上体现了对幼儿天性的顺应,兴趣的激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将“兴趣”“情感”作为重要的目标。

(一)追随孩子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追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各种“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三五结对地围在一起在玩自带的小汽车,有的在说汽车上的功能,有的在谈汽车间的速度。就追随幼儿的兴趣,我创设了一个“赛一赛”的科探内容。之后,孩子们在实验中利用辅助材料,有的孩子尝试改变道路的坡道斜度;有的孩子尝试变换不一样的小汽车;还有的孩子尝试在不同材质的路面上行驶,孩子们的探索车子的玩法深层次地被激发了起来。

(二)让活动材料动起来

在个别化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年龄特点所致,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是受自身情绪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果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呆板单调、索然无味,幼儿也大多不会与材料积极的正面的互动,或者是很难维持活动的持续性。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玩中学是特点。

·案例:《小兔找影子》

《小兔乖乖》的主题中,有一个“小兔找影子”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两种玩法的对比。

玩法一:一一对应找影子

玩法二:兔宝宝捉迷

教师提供若干张兔子的照片有坐着、站着、跳跃、玩耍等不同姿态。同时在墙面上一张张固定好,同时提供对应的兔子的姿态的阴影图,幼儿找到对应的影子,贴到兔子的照片的旁边。

设计场景:在一棵大树下有5、6个不同形态的兔子在寻找自己的影子。添画了一些草丛,石头,房屋等。以小兔和影子捉迷藏的故事情节开展游戏:让一些小兔子的影子躲在其中,只露出一些特征,让孩子们根据特征来帮助小兔子寻找影子。

游戏化的情景显然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是更容易激发幼儿互动的热情,愿意参与其中。


二、坚持冶情原则——选择内容的多元价值

冶情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幼儿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它是从教学中学习的目标问题出发所确立的一条情感性教学原则。

(一)注重一份材料的多元价值的开发

材料的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同时还必须将儿童熟悉和喜欢的人、事、物等因素自然地融合在材料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同时可以考虑素材的多元价值。

·案例:《暖暖的围巾》

环境创设:墙面上有朵朵雪花和寒风图标出暖花开、秋风瑟瑟等三种不同的场景。下面是老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头像。

提供材料:各种材质和款式的围巾。首先有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款式,其实有薄、厚、丝、棉、麻等多种不同材质。

当幼儿调换一个背景,在选择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围巾戴在不同的人的脖子上的时候,首先他练习的是折叠、打结等生活技能,其次是在过程中自然的感觉到薄和厚、粗和细、光滑和粗糙、长与短等围巾的不同的材质。更加重要的是的,暖暖的心意洋溢在大家的心头。

一份简单的材料包含了多种价值,同时老师在知道的时候也不能将重点或焦点集中在技能的要求,认知的获得上,而是全面的关注。

(二)教师的关注和指导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实施《指南》应把握四个方面,其中有一方面提到:“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这一观点启发我们: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应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教师不应只是在教室中忙碌地穿梭,不应成为发号施令的权威者,不该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应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的观察,真正的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也就是要大胆地放手、耐心地等待、适时地引导。


三、秉承融情原则——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氛围

融情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从学习的前提问题出发所确立的一条情感性教学原则。只有让幼儿真正从情感上融入活动中,自我激发兴趣,才能达到以幼儿为主体的主动探索的效果。

(一)为质疑行为的产生,创设宽松氛围

教师是宽松氛围的营造者,让幼儿感到安全、愉快、有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对于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幼儿,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幼儿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幼儿质疑的积极性。

·案例:《有趣的磁铁》

探究内容:区分哪些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

提供材料:回形针、条形磁铁、贴纽扣、硬币、塑料梳子、布制玩具、两个分类的小筐。

案例记录:

YY将老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回形针,塑料,布头,铁纽扣、硬币等都一一试吸了一下。一边试一边说:“回形针可以、塑料不可以、硬币可以**不可以……”统统是过一遍后,奇怪的是并没有像将他们放入两个分类的筐。而是将它们全绑在了一起,然后继续用磁铁吸,被绑一团的各种材料,一起被吸了上来。然后他兴奋的说:“哈哈,都可以的,都可以的!他们都可以被磁铁吸起来。”我翘起拇指对他说:“啊,你的本领可真大的,让本来不能被吸起来的东西,也可以一起被吸起来。”

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探索行为是自发的,不局限与老师规定的探索内容。看似幼儿在做和和老师的预设不关的事情,其实他却是另辟蹊径,超越预设的在完成他感兴趣的探究。

所以,我们应理解和支持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哪怕是困难或失误,只有让幼儿进行多次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学习,才能增强幼儿的探究信心。

针对幼儿目前表现出的质疑能力较弱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老师在活动中可以首先从优化自身的教育行为开始。老师既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善于利用环境和材料引发幼儿大胆质疑,给有质疑的空间。面对幼儿质疑的问题时老师还要给予适当的回应,鼓励幼儿自主解疑。

(二)巧设问题情境,引发质疑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教师应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对以上文本的理解有这两个方面:首先体现挑战性,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大多数孩子的经验,而且是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提升能被幼儿接受理解并具有发展价值的经验。其次:老师挑战幼儿的原有经验之外,可以创设问题性情景,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向老师或同伴发问。

例如大班幼儿在“沉与浮”活动中,对于大班幼儿来说, 一些常见物品的沉与浮的属性应该都很清楚了,活动的现场,老师在孩子们的面前呈现了一个场景:一个大水盆中,有的塑料玩具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在水下面。一块鹅卵石却躺在一个折叠的纸船上,没有下沉。大班幼儿看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就有幼儿发问:“好奇怪,怎么塑料的玩具却沉在了下去,塑料的不是很轻应该浮在上面的吗?”“为什么鹅卵石也浮在了上面?”上诉案例中,老师很好的把握了幼儿的经验水平,已有经验是“常见物品的沉或浮的属性”,今天挑战的点定位在让幼儿发现反常的现象,同时探索其中的原因。正式因为有原有经验的铺垫,加上“反常”现象的出现,才很好的诱发了幼儿的质疑行为。

(三)积极回应幼儿的质疑,激发质疑的积极性

当幼儿出现了质疑情况之后,老师要有积极的回应策略。更好的保持幼儿质疑的积极性。在观察中发现活动中老师面对幼儿的质疑基本上有四种回应:一种是忽视不做呼应。二是敷衍式的回应,老师像是害怕幼儿的提问,害怕被幼儿带出预设好的集体活动,敷衍式的回应,例如:“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一起找找答案吧!”。三是:老师直接回答问题,面对幼儿提问,老师会速战速决,一句话说出答案,结束问题。还有第四种就是,老师会把来自幼儿的问题,抓住核心价值,迅速提炼重点。再把他推向全体幼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接过孩子的球,再回抛给幼儿。”一般来说,如果提出问题之后,老师要迅速的做出价值判断,如果幼儿问题和今天的主题完全没有关系,老师可以直接回答,迅速带过。如果幼儿的质疑和活动密切相关,老师最好采取第四种回应策略,接过孩子的球,再回抛给幼儿。

儿童的认知与情感来自于亲身经历体验过的生活情景,作为老师我们在遵循三项以情优教的原则同时,跟多带着幼儿回归生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S].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2]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2000年11月第二版

[4]孙永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2007年5月

[5]孟艳俊.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的比较研究[D].2008年3月

[6]肖勇禄.阅读教学中显性情感因素处理策略之浅见[J].语文教研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