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午餐后孩子们去吃苹果。在观察中发现,先吃完饭的孩子在苹果盘前仔细地端详一番后,伸手拿走了其中的最大一片苹果,只有几位不爱吃苹果的孩子拿了小的,等到最后几位小朋友吃完饭时盘中只剩下了几片小苹果。
我就在想,难道孩子们不懂得相互谦让,没有分享的意识?围绕这个问题我向全班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那么你拿哪个呢?”令人惊讶的是90%的幼儿都说:“我把大的给别人,把小的留给自己。”孩子们会说,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幼儿虽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要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老师的实际引导,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1.增加认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情感是与认识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我向他们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
2.通过开展角色游戏进行行为练习。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愿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分享和谦让的行为。我组织幼儿开展了“八只小狗抬花轿”音乐的游戏。在游戏中需要9人合作分配角色。大班的孩子们都想做老虎和那只摔跤的小狗,那怎么办呢?孩子们通过讨论,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体现出的语言和行为是相当真实的。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两个孩子在为一张椅子争执的时候,我引导孩子相互谦让。一次午睡时,一位小朋友找不到小枕头。我就暗示其他幼儿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得到帮助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谢,让给予帮助的幼儿体会到帮助别人分享与谦让的快乐。平时,我注意抓住每个教育时机,适时进行教育诱导。通过随机教育,幼儿在反复的行为练习中巩固分享与谦让的行为,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需要发自内心的情感感悟,需要我们长期细水长流的引导。通过教育,通过我们环境的激发,孩子们能慢慢感受到分享与谦让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中华五千年的行为礼仪更需要我们的共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