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新房子和老房子”主题时,小朋友对收集来的不同的房子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获得的知识,把房子分成:新式的和老式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看到他们的分类,而我也按照习惯做法,把相关的图片贴上墙。但是,我渐渐地发现,小朋友不再关注这些房子,也无法与之产生进一步的互动,这是一个“死环境”,仅仅停留在观赏的阶段而已,没有更大的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让无声的环境变得有声起来,成为一种“活环境”呢?又如何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呢?我进行了新的尝试,把这面墙下隔成一个区域,投放了许多不同的材质盒子罐子等不同材料。在小朋友的提议下,把各种废旧的包装盒连在一起作围墙和大门,里面是工地,建筑“别墅、公寓”。“我们建的不同样式的房子,完工后,欢迎大家来购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观念的转变,老师的主导作用渐渐地由显性变为了隐性,是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因此,环境的桥梁作用就越发重要了。
在开展主题活动时,环境的作用更为重要。我们觉得,环境应该更多地体现互动性,让小朋友与材料互动、与老师互动、与同伴互动,这样的材料才是“有声的材料”,这样的环境才是“活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可以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与同伴产生互动,与环境产生互动,他们始终积极地参与。这样的环境才是“活的环境”,可以让小朋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