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幼儿是语言发展的最迅速时期,他们在这一阶段爱学成人说话,在这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多听故事,儿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在孩子的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语言信息,不仅将对孩子的以后的口语表达、说话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生动形象的故事也将对孩子们的认知、品德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有些孩子他们对于按时入睡、认真吃完自己一份饭菜、和同伴友好相处等这些良好习惯养成并不能按我们的预期目标而马上做到,但是,如果老师采用故事讲述的形式,有时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们刚上幼儿园那会儿,有的孩子午睡时要吵闹,不愿入睡,我根据这一情况创编了“小鸡宝宝快快睡”的短小故事,老师根据孩子们爱小动物的特点,故事中采用小鸡、鸡妈妈和月亮婆婆的角色对话形式,让孩子们懂得了白天和晚上的按时睡眠,有利身体健康成长的道理。故事讲完后,孩子们乖乖地闭上小眼睛,安安静静地进入了梦乡。
又如:针对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中长辈宠爱,不会自己动手吃饭这一现象,在孩子入园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又创编了“自己吃饭真正香”的故事,鼓励孩子们在点心和午餐时能自己动小手,一口饭一口菜地认真进餐。经过老师持之以恒的故事形式的说理形式教育,再加上老师餐前和就餐过程中的不断鼓励,许多孩子不仅在园就餐不要老师喂,而且家长反映孩子现在在家中就餐时,也不要长辈喂他吃饭了,还嚷着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孩子们任何一样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老师讲一二个故事就一蹴而就的,这中间也有不断地反复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们渐进式的转变过程。
可见,相比与其他的教育手段来说,故事教育的形式对于转变孩子,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和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幼儿教师应该不仅能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而且还应根据本班幼儿所表现出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创编故事,让故事不仅达到对孩子语言培养的目的,而且让其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得心应手、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