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四班的教室里有一棵很特别的树。它长着许多彩色心状树叶,每片叶片上的画都是孩子们亲手绘制,这棵树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此班里的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它。最近一段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有空闲孩子们就会到同心树那里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因为在树上可以找到自己和同伴们的自画像,还能找到各自的好朋友呢。为什么一棵假树能令孩子们如此爱不释手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
在日常教学活动根据主题活动内容的开展我会指导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来认识树。有用绘画方式指导孩子们学习画树;用美工活动方式指导孩子们学习用手工纸折树、剪树;有用多媒体方式播放或照片图片让孩子们来认识一些树;有用播放磁带、碟片的方式给孩子们听树的有关小知识等一系列活动。但是指导孩子们一起齐心协力动手来做成一棵“同心树”还是第一次,因此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并且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在制作同心树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独自画像,找好朋友拼成一片完整的树叶,然后由老师帮忙将树叶挂上树枝这样一个从个体到合作的过程。在给自己画像时幼儿们得到一种自我满足,从他们的画中可以发现孩子们都很爱美,女孩子把自己画得很漂亮,男孩子把自己画得很帅。在找好朋友时孩子们都得到情感的满足,因为他们都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找到了好朋友,将两半叶片拼成了完整的一片。整个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都是自主的,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尽情地抒发美好情感,这棵“同心树”是孩子们真心的表白,真情的流露,所以自然会产生对它的喜爱之情。
一棵仅用简单材料做成的“树”,一棵由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心来完成的“同心树”,它是孩子们和老师智慧的结晶,它更是一种美好感情的表达。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这棵树使我领悟到:让孩子们发挥自主性参与主题背景下的环境布置能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培养合作的意识,还能增进师生、同伴间的交流,提升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