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面临上小学,应该增强时间观念,初步养成守时不迟到的习惯。老师分析了幼儿迟到的各种原因,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效果不大,不是孩子埋怨爸爸妈妈上班晚,送我晚,就是父母责怪孩子起不来,吃饭慢。于是,我设计了“勤劳的孩子不迟到”五星奖比赛活动,并精心挑选了会说话的小钟,按我们的教育要求设定了每天说话的时间,这下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会着急地催促着父母,“快点,快点,不能迟到,迟到了就听不到小钟说话了。”八点半小钟准时地发出一个卡通娃娃说话的声音:“小懒虫,快起来,勤劳宝宝不迟到。”孩子们赶呀赶,就想听到这句话,然后得意地在五星奖比赛栏给自己记上一颗星,一周评比一次,看看谁进步了,比比谁得到了五星奖,活动取得明显的效果。
由此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要求如果停留在说教层面,幼儿的时间概念又差,在被动的情况下不容易接受。换一个角度,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激发他们内在动机,把教育目标内容渗透其中。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时,充分利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点,采用五星奖比赛活动,并选择会说话的小钟,来提醒幼儿,鼓励幼儿,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规则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成为幼儿自身内在的需要。活动中,幼儿主动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还提醒|要求父母早点送他来,说明这个活动设计符合自主能动性的原则,所以收效大。
案例中我悟出一个道理,教师要随时关注。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寻找契机开展活动,充分发掘活动的教育价值,来完成预定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