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乐乐的奶奶带着孩子来园,一见我就说:“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小雨打她了,看,他的脸上都有一条印子了。”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乐乐很腼腆,没有言语。家长期待着我给他一个交代,我只能请乐乐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乐乐也闷不做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没有发言的权利。
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与人交往,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亲人与宝宝肌肤间的触摸、爱抚,眼神、手势的交流,使宝宝开始认识并喜欢上周围的人,感受到与人交往是一种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乐乐性格开朗,可是他真正和小伙伴一起玩乐的机会却不是很多,自从上了幼儿园有了改变,他愿意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情感、,现在与同伴在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其次,孩子的交往经验还远远不够,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还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发生冲突时,他出于本能的依赖选择了向奶奶告状。我们理解每位家长都努力想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而又没有矛盾的交往环境。但是当孩子面临“交往危机”时,她下意识地“竖起了母鸡的翅膀驱赶敌人”,事实上,她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消极影响。
从今天早晨发生的一幕来看,确实有很多家长甚至教师,由于怕孩子吃亏而替孩子解决同伴之间的纷争,由于孩子的弱小而阻止他的交往,由于孩子的退缩而为他贴上“害羞、胆小”的标签。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碰撞、冲突、矛盾、协商、交换、合作中,孩子会发现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习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所以不妨尽力为孩子打开一扇扇交往的窗,鼓励孩子自由、广泛地交往,帮助孩子真正体验交往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