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问题——看细微之处
“徐老师,我们孩子最近喉咙有点红,提醒他要多喝水哦。……”
“徐老师,我们孩子不喜欢喝白开水,麻烦老师多说说她,让她多喝白开水……”
“老师,我们有点感冒了,要多喝水……”。
听到这样的嘱托,老师总会去提醒那些孩子多喝水,也会在生活活动中教育孩子喝水的好处。
但是在观察细微中也发现孩子喝水的确有一些问题:
* 孩子们在倒水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会倒上满满的一杯,但喝几口喝不下了,就倒掉了。
* 也有的孩子只倒了浅浅的一小杯喝下。
* 孩子喝水是统一化得时间,很少孩子会自主的去喝水。
* 虽然老师在喝水的时候反复嘱咐孩子多喝水,并观察孩子喝水,但是要了解每个孩子喝水的情况,还是有些困难的。
如何了解每位孩子喝水的情况呢?单单是从老师角度上督促孩子喝水的效果好吗?如何让孩子自觉喝水?如何使家长共同配合,起到家园共育的效果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二、引导策略——传统的方法新思考
经过一些思考后,我采取了比较传统的方法,提倡幼儿带水壶。
在家长会上,我把水壶的要求提了出来,并在和家长的交流中让家长了解到带水壶的目的:
1、家园一致配合
首先,要求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个透明的水壶容量大概是500毫升到800毫升左右。早晨倒好水后带来。并告诉孩子今天需要把这个水壶里的水喝完或是喝一大半。(可以用刻度表示需要喝到得位置。)
目的:家长给孩子一个要求,让孩子了解每天需要喝水的量。
晚上回家后爸爸妈妈没看水壶里剩下的水就知道了宝宝今天喝了多少水了。回家后还可以表扬孩子今天喝的水比较多。
2、四位一体,便于提示观察
从孩子透明的水壶中我们可以了解我每位孩子喝水的情况,并在自由活动的时候让保育员共同配合,看看谁水壶里的水最多,就提醒他去喝水。
孩子也可以自己检查自己喝水的量,和其他孩子比一比,看看谁的水少了,就表示他喝水喝的多。并提醒孩子在自由活动的时候,觉得口干了可以自己去倒水。运动的时候也可以自己去饮一些水。
目的:两位老师、保育员、便于观察,便于提醒。
从孩子自身出发,让孩子自我提醒,产生自主意识。四位一体共同协作。让要我喝,变为我要喝。
3、满足个体差异
水壶里的水是冷的。而每个孩子对冷热水的要求不同,在倡导孩子带水壶的过程中,老师也提出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来带水壶。如何孩子喝冷水没问题的,那么从四月开始就可以带水壶了。如何有的家长认为现在还比较冷,要等到再热一点的时候再带水壶,也是可以的。或是根据每天的天气、温度等条件……
总之,要满足孩子,适宜孩子,注重个体差异。
三、反思效果
从家长的反馈中,让我了解到家长非常满意这样的策略。从孩子、家长、教师三个方共同配合,从饮水问题看细微之处,从细微之处引导孩子,引导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