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注重幼儿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互动、充分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对于幼儿的“插嘴”问题,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中,教师要允许幼儿“插嘴”。
幼儿园的小朋友,自控性差,稍微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要打破常规,营造一种“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孩子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从而敢于站起来“插嘴”。
新学期开学,我和幼儿一起讨论新年里的快乐事,还没等我请幼儿站起来回答,坐在下面的幼儿早已经自己插嘴说开了,才一会工夫,教室里就已经讨论的“沸沸扬扬”了。
除了在谈话中会发生幼儿“插嘴”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现偶发情况。尤其是我们班的幼儿,在“熬不住”的情况下插嘴更是家常便饭。开学第一周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有一个音乐活动“恭喜恭喜”,在活动前,我本想先请幼儿欣赏一遍音乐,可当我一播放,下面的幼儿就已经跟着音乐开心地唱开了。我只好临时改变原先的流程,先请幼儿上来表演。
我认为,对于幼儿的“插嘴”问题,只要运用地好,运用地恰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学生“插嘴”时,并不能排除一些不相关,或异想天开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引导,也许正是在学生那种近乎于风马牛不相干的或异想天开的“插嘴”中,埋藏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教师要用肯定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善待这些“插嘴”的幼儿,并因势利导,使这颗创新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从而促进孩子们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发展孩子个性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