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里异常“热闹”,原来晨晨和乐乐在吵,惠惠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晨晨和乐乐在吵着当小狗。”我有点不可思议:平时都吵着当爸爸妈妈,今天为什么不愿当爸爸妈妈,反而都争着吵着当小狗呢?我安静地观察,只听晨晨在说:“我是小狗,我可以不干活,吃东西,家里脏了也不用整理。”哦,原来小狗的快乐是可以好吃懒做。我这才明白他们争着当小狗的真正原因。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正面教育:“人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世界,人劳动是最光荣的。小狗、小猫是动物,它们和人是不一样的。”可孩子听了似懂非懂。我忽然感到这样的教育是如此的无力。于是,我想:如果我们将儿童放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之中,让幼儿自己作出判断。再组织讨论,结果会怎么样呢?
第二天午餐前,我又一次组织孩子们对此展开了讨论。洋洋说:“狗是动物,它只能靠人们喂养来活着,如果不听主人的话,会被主人赶走。”元元说:“如果是猎狗很辛苦的,每天要听警察叔叔的话训练。” ……
儿童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能动的主体,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模仿社会中的一切自然现象 。所以,我们应在指出他们不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同时,让他们到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去观察,去经历内心冲突,去积极体验,从而真正理解社会中的道德认知和良好行为。
在活动中,当我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模仿小狗,而且对小狗的好吃懒做心生羡慕,已分不清人和动物的本质,便立即意识到这一现象不容忽视。但当我发现说教方法不奏效时,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让孩子把问题带回家,通过调查、观察、讨论、发现问题,同时也解决问题,教育效果佳。由此可见,在贯彻落实新纲要时,要想把先进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化为教育实践,惟一的办法是到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