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他一直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也很孤僻,不会说普通话,也不愿与人交流,老师问他,他只是用点头或摇头表示,有时甚至不理也不睬。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我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与爱护。在观察中我发现他,在做操时乐乐站在一边一动不动,于是我就手把手教他,他索性躲到操场的下水道旁。绘画时,孩子们愉快地画着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乐乐则待在教室的角落里,斜着眼睛看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两天,三天------几周过去了,乐乐还是这样,
一言不发,就连最基本的“老师好”“老师再见”都不愿意说,有时侯遇到不顺心的事还要大发脾气,点头,摇头成了他和我交流的唯一方式。
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在家也常常这样。孩子沉默寡言,乱发脾气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孩子父母分居,母亲工作很忙,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少,因此每次和孩子在一起总是抱有一种补偿的心理,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什么都顺着他。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只要一不顺心就会乱发脾气。二是孩子出生后,一直由祖母看管,独自玩耍,没有同伴。针对这种情况,我和搭班老师讨论制定了教育措施:加强个别指导,每次活动时,把乐乐作为重点辅导对象;发挥同伴作用,特地安排三个活泼能干的孩子和乐乐一个小组,有意识地帮助他,和他一起游戏,学习,增强孩子交往能力;鼓励赏识孩子,当乐乐取得进步时,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及时表扬,使他逐步树立信心。
经过几个月,乐乐有些小进步,如画画时,愿意自己拿起笔,但由于乐乐不愿意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老师和孩子们往往看不懂画些什么;做操时偶尔也能抬抬手臂,尽管不能完整地做完一节操------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了提高,可还是会常常发脾气,也还是用点头,摇头来代表他的意愿。不得以,我实施了“逼”计。我们发现乐乐平时吃饭特别快,而且每次都要添第二碗饭。于是当他像往常一样把碗伸到我面前时,我明知故问:“乐乐,你想添饭,是吗?”孩子点点头。我说:“你用小嘴告诉我,我就盛饭给你。”孩子突然翘起嘴,一转身,直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宁愿不吃也不愿意开口这一招,令我大感意外。一连几天,乐乐都跟我较劲,不再上来添饭,慌得我每次看到他碗里没饭时,忙不迭“送货上门”,计划宣告失败。由此,茫然的我觉得无计可施,几乎要对乐乐失去了信心。但我想我还是要不断的对他进行教育相信不久他一定会接受我的。通过我的教育和帮助我发现孩子在一天一天的进步了。
从乐乐的身上使我感到了等待的奇妙作用,是等待慷慨大方的给了孩子无数次机会,是等待增强了孩子走出自我的勇气,是等待打开了孩子闭锁的心灵,是等待让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让我们继续和家长携手并肩,一起等待,相信更大的成功将会属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