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散步时,我和幼儿看到小区里的菊花盛开着,非常喜欢。我即兴朗诵儿歌《菊花》,让他们感受菊花的美。突然,小朋友们兴奋地跑向花丛,摘起花来,此情形一时难以控制。“哎呀,怎么这么痛呀?”我故意夸张地大声叫道,幼儿停手了,跑到我跟前,关心地问:“老师,你哪儿痛?我们把花送给你,你就不痛了。”我用手把花接住,“我心痛,菊花妈妈心也痛,你们把她的宝宝摘掉了。” 随后我又问:“长在盆里的花好看还是老师手中的花好看?”有的幼儿说盆里的花好看,有的说手里的花好看。看到幼儿无法分辩时,我没急于解释,而是等待。和幼儿一起把花带回教室用篮子装起来,放在区角里让幼儿随时观察。幼儿的热情非常高,不时向我报告变化情况。第三天户外散步前,我拿出篮子,请幼儿观察:“花怎么了?”幼儿都说:“花‘烂’了,不好看了。”带着枯萎的菊花,我们再次来到小区,请幼儿观察:“长在盆里的花和摘下来放在篮子里的花,哪个好看?”幼儿都说:“盆里的花好看。” “你们更喜欢哪里的花呢?”“长在盆里的。”幼儿的回答肯定而坚定。“花儿好看不能摘……”教育到此已达成目的。菊花虽然枯萎了,但我们的孩子却成长了——不再随意摘花。
小班幼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直观地了解事物,感知事物,教师应该学会等待,让幼儿慢慢成长。避免一味说教,为幼儿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