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点心店”里的人总是寥寥无几,难得有几个人,也是非常机械地在做面条、拼盘等点心,更别说有什么交往了。怎么办?在一次游戏结束后的分享交流时,我就问孩子:“点心店”里为什么没有客人?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到“点心店”里吃点心。孩子们纷纷诉起了苦:“点心店”里的品种不多,吃来吃去就几种;我不知道“点心店”里有些什么点心……“该怎样解决呢?”看着孩子们讨论的劲头这么足,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们纷纷献计献策:“把点心师做出来的点心摆放出来。”“再增加点心品种”于是我就准备了不同形状的绉纸、各种蔬菜等。第二天,“点心店”里果然热闹了很多,“点心师”推出了饺子、馄钝、蔬菜拉面、牛肉拉面等,并把他们一一陈列了出来,吸引了很多顾客去吃。但问题又来了,这些点心分别是什么价位,顾客该付多少钱呢?分享交流的时候,我又把问题提出来让孩子来解决。“所有的点心都是一元。”“不对,不会都是一元的,我看到饭店里都有一本本子的,上面都有价钱的。”第二天,“点心师”在每样做好的点心上都标上了价目。但又发现了问题:一元、两元、五元的点心有人吃,而三元、四元的点心却没人吃(我们班创设的钱币币种是一、二、五元的,中班孩子对换算还是有些难度的)怎么办?我又在分享交流中进行了讨论。就这样,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系列过程中,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我有以下一些反思:
1、 教师应根据游戏情况和孩子们的需要随时跟进材料。
开学初,“点心店”的主题刚开始,我就提供了相对比较单一的材料。当观察到孩子们对游戏失去了兴趣,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我及时地补充了不同材料,使游戏又生动地进行了下去。
2、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游戏中,老师已发现了问题,却没有提出而是启发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来。然后再引导孩子来解决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是由老师今天的运动是分散活动“运小猪”:托拉着小猪(圆纸球)绕过障来决定对否,而是让孩子通过实践来证实。这样让孩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