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做为幼儿在园生活活动的一个实施环节,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生活能力和习惯是日积月累的,并具有反复的特点,生活教育要强调在做中培养,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一个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一生,作为教师我们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思考:如何使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定自然过渡成为孩子的自我认识,怎样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成孩子的行为需要,使得“要我这样做”变成“我要这样做”。
对于一日活动中“餐点”这个环节,我认为应该让孩子们学习一些进餐的习惯,了解一些健康常识,不断积累健康生活的经验,逐步养成文明生活的习惯。在次同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让孩子们在故事的情景中认识到进餐时要干净,要自己独立完成: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故事,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在这其中,比简单的说教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那有了认识又如何落实呢?我遵循让幼儿参与,发挥孩子主动性的原则,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采用分层的方法:
角色迁移:首先角色迁移将故事中的主人公当成是自己,如果是我怎么办?同伴将自己的个人零碎经验互相交流得出:要身体靠近桌子,自己检查桌面。于是大家就按着这样去做了。
关注细小环节,寻找原因,共谋策略:有时还会碰到桌面不整洁的问题,孩子开始有些困惑啦 ,明明是按照要求去做的呀!?于是开始找各种理由辩解,其实在这过程中,我观察到进餐的整洁和良好的姿势是非常有关系的。点心——喝牛奶时有的孩子把头埋得很低趴在桌上用嘴去碰杯子,不用手。湿点喝粥时只用一只手拿勺子舀,另一只手是不用的,这样杯子就很容易滑动打翻。菜碗和饭碗离自己比较远,吃饼干和蛋糕时经常掉一桌渣。这些只是老师观察到的,而孩子并没发现怎么办?于是,我在餐前教育时情境再现,把这些错误表演给孩子看,让孩子发现问题,然后共同讨论、想办法,再请孩子演示正确的身体姿势。现在我们的孩子进餐时都能手扶杯子、碗。并能把碗排好队,也不再有"小鸵鸟”出现啦。
保教交流,家园沟通:有些孩子的桌面脏是因为挑食,进餐速度慢是因为有不喜欢吃的食物,进餐时将菜舀过来舀过去。吃的慢的孩子到最后着急了就大口大口的往嘴里送,所以就会有掉下来的食物。针对这种情况我和生活老师商量,给进餐慢的孩子少盛些,采取少盛多取的方法这样孩子的速度就快了。我们再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表扬孩子体验到成功,也更有自信啦!进餐速度快了,桌面也整洁啦!对于挑食的孩子,我们加强家园之间的沟通,让家长多关心幼儿园的每日食谱,家里也能尝试烧一烧,帮助家长体会其中的重要性,保证孩子在家中与幼儿园的生活习惯一致。
坚持鼓励:以积累粘纸兑换奖品形式。比赛的规则就是大家根据进餐要求制定的。这种形式主要是避免孩子习惯出现反复。
进餐活动是一种养成性的教育,一旦养成了习惯,能使孩子的生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能体验到文明进餐带来的健康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