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空间是幼儿和教师,幼儿和幼儿发生交往,相互作用最多、最频繁的地方,活动空间的种种特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活动空间的设置上,除了考虑美观、安全、卫生等特征,必须要把握好度,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才能让环境真正服务于孩子。开学到现在,我就发现班级中由于老师的一厢情愿,许多环境布置给孩子带来了不少麻烦,而老师常常会“怪罪”于孩子。
1、楼梯下转角处,我们自认为很聪明的布置了“小超市”的物品单元架,认为充分利用了楼梯下的空间。可是,孩子们走出走进,尽管经过再三叮嘱,可是不断会有单元架上盒子、瓶子掉落的现象,碰到的孩子免不了会遭到老师的批评。
2、楼梯上,“电视台架子”“妈妈的画像”“棋谱”等物品,我们进行了很好的归类,看上去很整齐。但是,麻烦接踵而来:一会儿,“娃娃家”的小朋友把“妈妈画像”的支架弄歪了;一会儿,棋谱翻下来了;更令人生气的是:“豆豆电视台”的架子变成了两截……犯错的孩子闷声不响,而老师也弄得烦躁不安。哎!这么多麻烦。
在老师责怪孩子的同时,老师自己思考了吗:是孩子兴奋?是孩子不听话?还是?还是静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吧!把孩子周围的环境弄得过于复杂,过于拥挤,虽然有不少的硬性规则,但是孩子们却“不听话”,原因在于空间的密度太尉拥挤,孩子与之发生冲突,因此上述的现象便不可避免。
因此老师在创设环境时,要注意适当的空间密度,避免过分拥挤的状况。充分注意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多观察,留心,不断根据孩子变化、班级格局进行调整,让“空间不再拥挤、孩子不再迷茫、老师不再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