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节教学活动看作是一次旅程,那么,活动中教师的每一个提问就有如旅程中的一个个驿站,它们连接贯穿了整个活动,并将孩子们由起点逐步带向最终的目的地。所以,怎么问,问什么,关系到活动的层次性,顺畅程度,以及对幼儿是否起到引导和促进发展的作用。认识到提问设计的重要性, 使我对这一课题有了点滴思考。我认为,尽管课堂提问设计是随活动内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的,但它必然也会有规律可循。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课堂提问设计中的若干价值取向。
一、 目标取向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当我们拥有了一个题材并开始设计活动时,首先要进行的不是提问设计,而是要抓住教材中幼儿的认知点,需要提升的经验,以及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来制定出目标,随后才能紧扣教材,或者抓住重点,或者抓住需要铺垫衔接的细节处来设计问题。比如,在“快乐的春游”这一绘画活动中,我制定了以下两个目标。首先是鼓励幼儿乐于将春游中的所见所闻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其次,运用人物,景物,动物组合表现一定的主题。围绕这两个目标,我设计的提问分别是“你在春游中看到了,听到了那些有趣好玩的事情?以及“老师画了春游中的一件什么事?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准备画什么事?怎么画?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这些问题为目标的达成发挥了作用。所以我认为,既然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最终还是要为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
二、 学生取向
课堂中的提问除了要紧紧围绕目标,还要充分考虑提问对象的实际情况。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当前的兴趣经验等。因为我们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经验,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班级的幼儿有时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所以,我们设计提问时,不可忽略幼儿的现实状况。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恰当的。另外,我觉得学生取向还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能关注不同能力层次,个性特点的孩子。如果教师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总是把问题抛给部分孩子,那么,另一部分孩子渐渐会游离于问题之外,乃至游离于课堂之外。所以,教师可有意识的将较容易的问题给那些胆小,能力相对弱一点,注意力较易分散的孩子回答,把较具挑战的问题给能力较强者,让他们在课堂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样长此以往,就有利于形成一个师生问答互动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 学科取向
尽管如今的教学活动强调不同学科的整合,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主次之分。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科的倾向性就不可避免了。不同学科由于其内涵的不同,所以教师的提问设计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以语言活动和绘画活动相比为例,由于绘画活动中操作成分居多,所以首先绘画活动中的提问一定会明显少于语言活动,其次,绘画活动中的提问相对来说要较快的直击主题(如:小松鼠长的什么样子?该怎么画?)而语言活动中的提问多了一些铺垫和扩散(如:故事《司马光砸缸》中可以问,小朋友掉进了深深的水缸,马上要发生危险了,同伴们会怎么做?如果你在那里,你会想什么办法?。)另外,计算活动因为涉及到一些数学概念,所以她的提问设计讲求精准(如:最多的图形是哪一种?7个小熊,添上一个有几个?)。音乐课中的提问突出幼儿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如: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你想做什么动作?)总之,尽管不同学科的提问有着相同的设计依据,但它们之间必然因为不同的取向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是我们教师设计不同教学活动时可以参考的一点。
四、 风格取向
之所以定名为“风格取向”,是因为我觉得课堂中的提问还会留下教师个人风格化的烙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提问时语言的斟酌,语气的渲染上。比如:有的教师本身具有热情与迸发力的一面,那么她的具有诱导性,激励性的提问语气更易引发幼儿的注意力和回应欲望。有的教师较注重问题中语言的修饰精简,那么,她的问题更容易为幼儿所明了和接受。总之,尽管风格无好坏之分,但积极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五、 通俗取向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总会不自觉的冒出“好不好?”“开心吗?”“愿意吗?”等等寒暄式的问题。这种提问在某种观念里是多余而罗嗦的。不过我的想法是既然这种通俗化的问题长期存在,那么就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比如:它们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缓解幼儿的情绪,活跃课堂氛围。特别是对于小班阶段的孩子,从情感出发,更需要在活动中适当插入这样的提问。
以上是我对课堂提问设计的一些想法,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还需要增强提问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因为预设的再好的问题也会在课堂上受挫。这时候,就要靠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来及时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