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我们现在的主题是“好吃的食物”。区域活动时,出现了新鲜出炉的区域内容:磨豆浆。
第一次磨豆浆,好几个人都要抢着推磨,一时谁也不让谁,争论不休。他们找老师解决,我没有解决,而是建议他们自己商量。舒晓意说:“我要推磨!”;庄润君也不肯让步;胡之辰说:“谁先来的谁先推磨。”;阙思韵说:“对!有道理。”于是,协议达成,幼儿按先来后到排起了队。可是,队伍越来越长。原因是排到的幼儿要推磨,又要加水、加豆,还要接住磨子流下的豆浆,忙得不亦乐乎,故一个人玩了很多时间。排队的幼儿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开始不耐烦了,他们又开始争论。后面的幼儿让前面的幼儿动作快些,前面的幼儿说,我才刚玩,还没好呢?
一直远远关注他们的我来到他们中间:“你们说一个人要推磨,又要加水、加豆,还要接着豆浆,忙得过来吗?”玩过的幼儿说:“是啊,我都来不及呢!”我又问:“那怎么办?”胡之辰说:“几个人一起来。”我趁热打铁地问:“怎么做?”其他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摇摇头。阙思韵说:“这样好了,一个人推磨,一个人加水、加豆,一个人接流下来的豆浆,大家都玩到了。”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长队慢慢消失了。
思考与分析:
上述案例中四个幼儿的自我决策能力水平不一样:舒晓意和庄润君自我意识较强;胡之辰思维活跃,能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有初步的协调能力;阙思韵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大胆活跃,善于发现个人和集体的矛盾,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能迁移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
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习惯于当“法官”,有绝对的权威。因此一旦幼儿间发生争执,也总是习惯于求助教师来裁决对错,而教师往往又习惯于对幼儿的行为作出极端的判断。教师过多地体现自己的“权威性”易造成幼儿事事依赖教师的心态,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上述案例中我没有对他们的说法作出简单的判断,也没有帮他们想办法,而是建议他们自己商定解决的办法。
当我发现幼儿再次遭遇难题时,没有立即介入,而是静观其变,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碰撞、争议,不断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我发现幼儿协商后暂时平静,后又起争执急需帮助时,我才介入讨论,这更易使幼儿明白,群体游戏应有一定的分工和规则,游戏的成员才能都玩到且玩得开心。
小结: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无论是争论、妥协、各持己见,种种体验都是幼儿终身受益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都是通过幼儿间的互动、自主协调和多次尝试而获得的。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更暗示了自主游戏中自我决策为幼儿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延伸:
以后的活动又有怎样磨得均匀,怎样不弄脏桌子、地板和同伴的衣裤,一次放几粒豆、多少水、推几圈磨等等内容的产生。幼儿经过实际操作、探索、观察、比较等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磨豆浆的活越干越细致、越干越有滋有味。成功的喜悦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