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看似简单的一个词语和行为举动,可是隐藏在其中的学问还真不少。我的理解为:广义的可以从提问中看出教师对教学理念的体现,对班级孩子最近认知发展水平的把握,狭义的也可以让我们理解为,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有效的解决程度。通过本学期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各类活动的兴趣,巧妙设问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 提问的角度应与幼儿知识经验密切相关
教师在设计一节集体活动时,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设计提问时要学着考虑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老师不仅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而且每次还要全面思考提问的策略,这样才可以在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
如:结合春天主题,在春游后不久,我设计了一节活动“找到春天”。在孩子欣赏完诗歌本身的内容以后,我问孩子们:“除了散文中说到的,你还从哪里找了春天,发现了春天”?这下孩子们兴趣被完全激发起来,都高高举起小手,争着想回答。有的孩子说:“我发现公园里的柳树发芽了”我追问:“一根根柳树象什么”?孩子大胆的想象说:“象女孩的小辫子”,“象木梳”。有的孩子说:“发现小草发芽、长大了。我继续追问:“小草怎么从泥土里出来的”?由于他们已经有了前期的知识经验,都能用动词“钻”、“伸”回答了。正是因为我充分了解到他们对春天经验的掌握,因此设计的提问角度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既促进了思维,又增强了孩子表述的信心。
二、 提问的难度要适合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
说到难度其实就是针对性的提问。在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心中有目标,才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解决关键问题。如:有一次进行“新乌鸦喝水”的阅读教学,第一次,我是这样来设计提问的:“听完这个故事,你最想对两只乌鸦说什么呢” 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孩子们难以从自己理解的方式中回答清楚,他们面露难色,小手都懒得举起来,不知道要对乌鸦说什么。于是,我马上调整设问,“看完故事以后,你觉得哪只乌鸦喝水的办法更加好?你懂了什么道理”?
话音刚落有的孩子就说开了,萌萌懂了:“一个人如果一辈子不动脑筋,她就会越来越不聪明。殷子寒懂了:以后要动脑筋,才有更好的办法。
通过这个案例,然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孩子们会束手无措,有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孩子们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我想,只有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才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
三、 提问的梯度要显现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水平
这个梯度就是孩子的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让每个孩子都能从活动中受益,是老师最大的责任。虽然很难,但必须要做。记得书中曾说: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孩子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解决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我觉得很受益,很有启发。
如:进行“我的树朋友”,活动时,为了引导孩子能把自己观察到的或是以有的经验告诉同伴,我就考虑多设几级提问的阶梯:“你看到树上有什么”、“你发现树的哪些秘密”、“为什么树是我们的好朋友”、这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才能启发孩子对“树”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又如:在“小蚂蚁作客”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提问, “你在什么地方发现蚂蚁”?、“蚂蚁在干什么”、“你用什么办捕捉到了蚂蚁”,这几个问题,由于都是让孩子表述观察上的提问,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进而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在回答时,他们的思维又一次随之逐步提高。
二期课改强调:要让孩子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中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与同伴和老师分享。因此,教师除了单方面设计提问、同时归纳、提升师生间的对话也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有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好的老师会努力营造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 放手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质疑,从博问中多识,从多识中博问,发展思维能力。
教无定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方式和内容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着,改进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关注孩子们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给予引导,顺应并努力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