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行“二期课改”后,作为一名中年教师,在执行课改的这段时期,我是从茫然到逐步适应,并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与孩子共同探索、共同积累经验,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回想自己刚接触“课改”的日子,可能比青年教师更加茫然。在2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课程模式始终以分科教学为主,虽然已经积累了教学实践经验,特别对数领域也有了一些研究,但是一下子从单一的分科模式进入综合主题活动,也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课”,转向了关注幼儿的生成(及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产生的问题、幼儿关注的热点……)开展主题活动,我不知所措。专家老师提醒我们“不要急,要多学习,要充分吃透课改精神……”,但作为一名认真负责的老师,以往自己对于每天的活动安排非常清楚,准备工作也很充分,可现在不知道每天该组织什么活动,心里空空的。我和同事们商量开展主题活动,但决不放弃传统的“课”。
记得当时自己正好接了中班,在没有现成的教材,对“课改”理解朦胧的阶段,我们预没的第一个主题是“秋天”。围绕着秋天的特征,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大量的材料:秋天的水果、秋天的蔬菜、秋天的花卉、秋天的服装……设计的活动也是“认识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树叶分类”……等等,这就是当时我们理解的主题活动。一个阶段下来我急了,因为在观察中发现:虽然有了这么多种材料,但总有一部分孩子游离于主题之外,对活动不感兴趣。“孩子没能学会,怎么向家长交代?”“照这样孩子是否会因此落掉许多?”在主题探索中“能力强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但能力弱的孩子总不参与,这样两头的差距不就更大了吗?”一系列的问题,使我对“课改”产生了怀疑。于是设计了表格,对孩子操作每一份材料的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如发现孩子没接触过任何一份材料,就吸引他、鼓励他,并想方设法让他动动手,力争做到“人人动手,人人过关”。这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二期课改”的理念,还是以分科的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强调幼儿知织的掌握。老师设计的活动,没有从幼儿的情感、兴趣、能力、问题入手,而是追求“一刀切”、“面面俱到”。对于“单个主题一统天下”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直到我班的孩子升入了大班,自己对课改的逐步理解,观念的不断更新,才有所认识。
我们宜山教研组承担“环境区域主题整合”的活动。作为教研组长,如何带领组员在共同的学习、思考、实践中取得提高,成了我的首要任务。集团领导组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开展研讨,这使我们冷静下来,更多地思考、分析、反思我们自己走过的路程。我班是从小班升上来孩子,他们基本上都对活动有积极性,单一的主题开展,孩子们不满足。于是在执行园长的带领下,我们尝试进入了“多个主题同时并存、主题与区域、环境整合”的探索。
例如:
大班教材中的4个主题题:有趣的水、我上小学了、我们的城市、有用的植物……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些主题并不是一下子出现的,而是陆续展开的。比如大班上期第一个出现的是:“我们的城市”的主题,目的是让幼儿感受、体验臼己“长大”,因此并不能通过几个活动、操作几份玩具就能理解的,于是在孩子们探索中,其他主题也一一出现了。
多个主题的同时出现,给我们的感觉是:孩子的兴趣被激发了,因为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探索的内容,孩子们在活动中非常“忙”,由于探索的主题多了,老师也一下子被“激活”了。在与幼儿共同开展的活动中,观察、发现到幼儿的问题自然多了,也不再为“明天该组织什么活动?”而犯愁。有这么一句话:东边不亮西边亮。往往孩子们对这个主题不感兴趣,他就会参与另一个主题的研究;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没有问题,那个主题就可能出现问题。幼儿发现的问题多了,自然生成的内容就多了。老师就可以有的放矢设计活动。同样在环境创设中,内容丰富了,老帅不再挖空心思想内容了,特别是到了大班,由于孩子们对主题感兴趣,所以老师就可以与孩子共同商量“想玩什么内容?”、“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制作?”“有什么规则?”在与孩子们共同准备中又会出现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孩子的能力有了提高。实践证明:“多个土题同时开展”是可行的。
下面我从幼儿和教师这两个层面上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从幼儿层面上
1、有利于幼儿根据各自的兴趣、热点、问题,选择内容开展探索
其实孩子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主题,学习什么,学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围绕孩子的经验开展活动,必须让孩子在主题的推进中获得更多的,对他们成长有意义的经验,教师心中必须清楚的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什么?本阶段本班幼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需要掌握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心里有了底,就能在各个主题的开展中有目的创设环境、投放材料、设计活动。
例1:我班孩子对“遥控汽车”产生了热点,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常常拿出玩具遥控汽车三三两两地讨论着,于是,科探活动“遥控”产生了,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遥控技术感兴趣,再引发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未来的遥控技术。
例2:大班下期,要让幼儿积累“有序记录”的经验,可在“有趣的水”的主题中积累,同样也可在“动物大世界”主题中积累。“有趣的水”主题鼓励幼儿记录自己实验的过程,并在每一次的讨论中讲述自己的实验;同样在“有趣的水”的主题中,在分享孩子们收集“雨”的资料中,历历小朋友不擅长画而好讲故事,所以他的资料是故事,一则“动物找水喝”的故事吸引了大家,故事讲完后,小朋友提出要历历画出来,这下孩子为难了: “这么长的故事怎么画呢?”计元诚小朋友出主意:“可以画成连环画”。“是呀,连环画也同样是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于是组织孩子自由结对,开始了新的探索……
2、有利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背景、特点、兴趣等等,因此在主题活动中必须根据幼儿各自的起点,并通过活动使幼儿从不同层度上得到提高。
例:在“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中,由于这个大主题中的小主题比较多,其中“马路边”一个小主题,就出现:东方书报亭、服装店.钟表店、赛车场、花店……等七个分主题,在开展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在各自结对中,能力强的孩子得到发展,这—点大家都能认同;其实能力弱的孩子在—起同样能碰撞出火花。这次主题的结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分工结对的时候,“东方书报厅”这一组孩子能力比较强,分工比较明确,胤胤、珩珩擅长画,天天出主意,天天负责讲……;而另一组“时装屋”共有5个孩子:3个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妹妹弟弟,一个是老实又懒惰的澜澜,另一个是说话结巴的诚诚,我心想这组糟糕,于是就深入了这两组。“时装屋”一组很快就成功了,这在我的意料中。但另—组的探索活动,使我受到了启发。这些孩子在一起,同样各显神通,说话结巴的诚诚亮不会说但他能画,老实的懈惰的澜澜时不敢发表意见,可今天他出主意,婕婕小妹妹当起了解说……,当他们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后,大家拍手了。这则案例给了我的震撼。可见传统的强弱搭配,抹杀了孩子的积极性.说下定这次的成功,对能力弱的孩子来说到是—个发展的契机。
3、有利于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积累更多的经验。
孩子在各自的探索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每天我们都有一段时间让孩子坐下来集体分享,有时是围绕问题讨论、有时是成果再现、有时是资料分享……在共同研究、学习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所得到。比如:孩子提问的能力、理解能力、倾听的能力、表达的能力、质疑的能力等等,孩子在分享同伴快乐、经验的同时,同样分享了他人的“问题”,那么在共同献计献策、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例如:星宇小朋友在“水会升高吗?”的实验中,从家中带来的2只相同的大口塑料瓶和一袋石头,她将水分别倒入2只瓶中,直到一样多为止。(显然卓娅采用了“2只瓶子”比较的方法)于是孩子左手握住瓶子,并将大拇指按住水的位置,开始将石头一块一块扔进瓶中,丝毫不理会另一只瓶。
师提问:“星宇,为什么要用大拇指按住瓶子呢?”
星宇答:“用手持住就知道水升高了没有呀!”
师提问:“那么,为什么要用两只瓶子呢?”
星宇答:“我外公说用2只瓶子能比较。”
师提问:“那么你认为用几只瓶子能说明问题呢?”
星宇答:“我想一只就够了了”
(显然孩子在实验前,并不理解外公的意图,并不具备外公所传授的经验,尽管在实验开始时孩子效仿外公的方法,但过程中孩子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实验。)
星宇在实验中所表现的“问题”,是幼儿普遍存在的,教师及时抓住“问题”,让学习者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经验的相互作用,来改造和充实自己。于是利用实验后的交流验证活动,有目的的让星宇小朋友再现了实验过程。当孩子们仔细地观察了星宇的实验后,提出各自的想法,天天与星宇的对话,说明了问题:
天天问:“娅娅,你为什么要用大拇指按住瓶子?”
星宇答:“按住瓶子就能知道水升高了没有? ”
天天问:“那么为什么要用2只瓶子?”
(星宇一是答不上来。)
师反问:一只瓶子能证明水升高,那么2只瓶子能不能证明水升高呢?
历历说:行的,我就是用2只瓶子耒实验的。(达达也再现了实验过程)。
可见孩子在集体分享“问题啊”的过程中,积累到更多的经验。
二、从教师层面上
1、有利于教师多方位捕捉“问题”,预设活动。
多主题同时展开,便于老师能根据近期本班孩子发展的目标,关注幼儿各主题探索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的取舍来预发活动。预设不外乎幼儿的共性问题,本阶段突出的内容等等。
例:我们班的特点,发现孩子坐不定、不会倾听,小气、霸道,自己好的玩具藏在家中,任意抢同伴的玩具,所以我们在“我要入小学”、“有用的植物”、“我们的城市”等主题活动中,都有针对性选择相关内容。
2、有利于教师在环境创设中提供“合适”的材料。
综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注重从激发幼儿的情感出发,注重幼儿在自我探索中,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因此创设环境,投放“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主题多了,它所涉及的领域自然就宽泛了,老师的选择就不再生拼硬凑为了主题而主题。我打破了以领域划分区域的界限,根据主题来投放区域材料。
例如:在“F1赛车场”主题中 不仅投放了许多有关的书籍,并根据幼儿的特点、需要,设计了各种车道来满足孩子,有的车道在墙上,有的放在地毯上,形式多种多样,同时还通过外出观察了解各种车辆,使幼儿对车辆的功能有所了解……,在幼儿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来设计促进幼儿发展的集体活动。
3、有利于带动助理教师,互相分工各有侧重。
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学习内容以主题的方式呈现。那么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需求。多个主题同时开展,便指导助理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孩子的问题。因此在安排活动中,能根据主题的内容、根据各自的擅长、根据主题的连续发展……等合理分工,互相合作,设计活动。
以上这六点,三点是从幼儿层面上,三点是教师层面上,但这只是我自己在多个主题同时开展中的一点发现,究竟多个主题同时开展是否合适?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