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大班孩子对气象变化比较感兴趣,于是结合主题活动我预设了仿编诗歌 “云彩和风”的教学活动,为帮助孩子理解诗歌,在让孩子欣赏后,我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提问,如“你听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云彩最有趣,风儿最能干?”,当第三次欣赏后我引导幼儿跟着诗歌朗诵,接着便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仿编诗歌,我想,按预设目标经过欣赏和理解幼儿能进行仿编,但出乎意料孩子们只能编出云彩变成了什么,在干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于是我及时调整,让幼儿再一次欣赏诗歌并让幼儿反复感受诗歌。
在第二次仿编诗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的提问很有针对性,如:诗歌里是怎样告诉我们云彩的变化的?云彩变成大狮子后是怎样的?大狮子又干了什么?胖娃娃长得怎么样?又在干什么?目的在帮助孩子理解诗歌的结构,接着进行追问:如果要仿编我们可以怎样编,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这样的提问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每一句话是怎么组成的。仿编时恺恺说:云彩变成大蝴蝶,飞来飞去花丛里面采花蜜。我问“谁还有补充?”陈雨杰说:“蝴蝶长得怎么样还没有说,我来补充:身穿彩衣,张开翅膀,飞来飞去花丛里面来跳舞”。就这样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能力一般的孩子在同伴的共同帮助下,使仿编的句子更完整,能力强的孩子能独立的进行仿编。
教学后的思考:
诗歌“云彩和风”是一首充满想象和意韵的诗歌,在教学开始前,让幼儿欣赏云的图象,为激发幼儿想象做了铺垫,受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开放性的,为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和含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对诗歌结构的认识在问题的设计中却没有涉及。幼儿对诗歌的反复欣赏不够,对诗歌的意韵感受不深,因此阻碍了孩子的仿编想象。
仿编诗应让孩子充分理解了诗歌的结构后才能进行,不能操之过急。第二次仿编诗“云彩和风”的教学活动时,设计的提问较小很有针对性,这样可为孩子的仿编做更直接的引导。因此,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设计,需针对目标而来,是开放性的还是可实际操作性的,不能一概而言。
当一节教学活动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教师需及时进行调整。另外,孩子的能力有差异,仿编时教师可根据孩子能力的不同,既有集体帮助合作完成,又有个人独立完成,使孩子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体现出课改的理念。